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最悲伤作文”把悲伤留给了谁?
http://www.scol.com.cn(2015-8-7 11:31:5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朱波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近日,四川大凉山小学生木苦依五木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泪》,传遍网络。字里行间流露的悲伤与无奈,令人唏嘘,让人动容,也再次唤起了公众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8月6日《人民日报》)

  据悉,凉山州23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07.67万减少到2014年末的50.6万,这意味着,4年来,凉山贫困人口减少近半,逾57万人摘掉了“贫困帽”然而,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当下,“最悲伤作文”依然揭示出了扶贫工作对个别个体救济的乏力,值得警醒。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一句“扶贫切忌喊口号”,真是一语切中时弊,令人振聋发聩。“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两句朴实的话,出自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仅出台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阶段性)纲要”,还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变“输血”为“造血”,尽快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迷宫。近年来,各地虽然也开展了扶贫工作,但有些地方低质低效的扶贫工作着实咋舌: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上反映出来的还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工夫,所以,各级各部门首先要不断强化政策、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的整合,做到打捆使用,统筹推进,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还要层层建立工作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着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局面。当前,扶贫面临的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争取项目资金的工作,涉及到多个单位或部门,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真正做到上下一盘棋,左右一股劲,内外一条心,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不遗余力地找信息、要政策、盯项目、争资金,精准发力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精准扶贫机制,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监管,确保扶贫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村、到户。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所以,各地不妨采取“拉网式”全面摸底排队分析,夯实扶贫基数,挤干扶贫水分,尤其针对那些无劳动能力、主观脱贫意识不强和原帮扶政策未覆盖的三类重点人群,进行政策再聚焦、服务“吃小灶”,力戒“大呼隆”、大跃进式的扶贫,同时,将扶贫开发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滴灌”转变。应当看到,扶贫不仅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政治任务,也是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立身之本。只有把贫困户当亲人,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才能自觉告别粗放扶贫,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最悲伤作文”警示我们,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落到实处?如何擦去大凉山悲伤的眼泪、摘去大凉山贫困的帽子?扶贫贵在“跳出扶贫干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