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破解凉山之困更需“精神扶贫”
http://www.scol.com.cn(2015-8-7 9:39: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胡文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最悲伤作文是新的,但凉山的问题却是老生常谈。凉山州政府在2007-2012年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国家级贫困县”凉山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资助,还有不断涌入的慈善捐款。当地的人已经习惯于领援助,不愿外出打工,反正躺着也能有饭吃。懒惰还滋长了吸毒贩毒、拐卖儿童的恶习。(8月6日观察者网)

  新闻媒体从观察、调查、揭露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凉山之困的“冰山另外一角”。透过这些描述性的文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秦帝国》里的“黑林沟事件”。商君卫鞅之所以极力反对再对当地百姓施予救济,那是由于政府救济最终造成当地老百姓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嗜赌成风、不思进取。换言之,恰恰是这种长期不间断的“救济粮”助长了当地老百姓的种种恶习,对他们而言,只要“有的吃”,便会有了“安逸”的资本。为了避免这些人最终“死于安乐”,硬是狠下心来将他们赶进了深山老林,逼迫他们“自谋生路”,终于逼出了“黑林沟人”自食其力的品质,挽救了这方人民。

  凉山之困作为“网络事件”最早进入人们视野并非这篇“最悲伤小学作文”,而是“凉山童工被遣返,生活却无着落”。几类报道叠加在一起,才能拼出凉山之困的全景:发展好的地方,当地人积极接受现代文明,努力改造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发展差的地方,当地人固守传统恶习,不思进取,吸毒贩毒,坐等扶贫资金。应当说,这种“不思进取、只求生存安逸”的心态和惰性,和当地居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他们甚至“连赚钱的欲望都没有”,稍微有点钱就在城区干道上三五人聚在一起“吃土豆喝啤酒”,就好比我们身边的“土豪”们,有了点钱就开始忙着置办“别墅和跑车”了。

  所以,透过这部分不思进取的凉山群众,人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哀莫大于心死”。人们清晰地看到,为了改变凉山贫困面貌,政府在努力,社会在努力,慈善基金在努力,支教教师也在努力。但是不要忘了,外因始终只是条件,内因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地方要想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需要当地群众要有一种改变现状的渴求之心,改变现状的奋斗之志,改变现状的勤劳之举。有人说他们和大山外面完全就是两种文明、两个世界,所以,我们的扶贫到了这里,决不是简单地分配一下救济粮、分配一下慈善捐款就能了事的。

  古人所说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其中“衣食足”还只是“知荣辱”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对于有些地方来说,当生存危机稍稍有所缓解,人们并非自然而然地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质量去奋斗。相反他们拒绝科学知识、拒绝接受现代教育、拒谈民主法治,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相信万能的巫师。于是就有了“穷可怕,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的志向,再多的钱也只会被挥霍”的感慨。

  时至今日,破解凉山之困断不可能再去采取商鞅的办法将其赶进原始森林,任其自生自灭。如何开展精神扶贫?笔者以为,名动全国的“竹山模式”可资借鉴。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竹山县,曾一度因为当地的“绿松石矿”而变成了“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成因就在于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基层干部对症下药,探索出了包括“道德星、法纪星、致富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卫生星”在内的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涉及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各个方面。

  所以,探究贫困地区究竟需要怎样的“扶贫”,不能仅仅依靠想当然的物质救济。近年来,“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扶贫更要扶志”等热词一浪盖过一浪,表明我们的调查研究还在深入,反思还在持续。然而,当我们高擎“精神扶贫”的大旗摇旗呐喊之时也不要忘了:究竟何谓“全面”小康?钱包鼓了,我们是否真的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