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精准扶贫”需要“雪中送炭”
http://www.scol.com.cn(2015-8-2 7:37: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向旭平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攀枝花市盐边县通过现代农业为贫困地区“造血”,帮助困难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生活富裕了,困难群众念念不忘对口帮扶单位。盐边县脱贫群众说,“有了对口单位的帮扶,最偏僻村才有了水泥路,农民卖羊不再愁;118口蓄水池解决了灌溉难题;建起村级科技培训馆,农民有了文化活动场地……” (据8月1日《四川日报》)

  “吃水不忘挖井人”盐边脱贫群众致富后最感激的是对口帮扶单位,原因很简单,对口帮扶单位“雪中送炭”,为他们送去了发展产业最需要的水、路和科技知识。目前,四川还有88个贫困县、近500万贫困人口,为了帮扶贫困地区脱贫,四川将40位省级领导、48个省直部门(单位)分别安排到88个贫困县,指导帮助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笔者认为,此次对口帮扶单位不妨学习盐边扶贫帮扶工作,在帮扶工作中多干一些“雪中送炭”、群众叫好的事。

  如何才能做到“雪中送炭”,笔者认为应做到三个“会诊”。一是要会诊致贫的原因。贫困地区虽然存在着共性问题,但也有个性差异,对口帮扶单位应深入联系的贫困地区,精准查找致贫原因,只有弄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二是要会诊脱贫的路子。找到贫困原因后,对口帮扶单位应该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共同商讨脱贫的路子,中药有句谚语“药对一勺烫、不对用船装。”脱贫道路正确,扶贫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三是要会诊帮扶的途径。帮扶并非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要雪中送炭,给被帮扶者最关键、最有力的支持,比如,有些贫困地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需要帮扶单位帮助他们研判市场、寻找销路;有的贫困地方基础设施匮乏,无法发展产业,需要帮扶单位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雪中送炭”除了讲究方法还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避免扶贫帮扶浅尝辄止、跑马观花、流于形式等现象,对口帮扶单位要把贫困地区的脱贫当成自己的事、单位的事、家人的事,用心思考、用心谋划、用情帮扶,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俯下身子下到深水区做工作,只有思想端正了、观念转变了、作风改变了,帮扶单位才能落实精准扶贫要求,才能多做雪中送炭、让贫困群众叫好的事。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