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高温津贴是如何变成局部福利的?
http://www.scol.com.cn(2015-7-15 7:50:5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知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人社部等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尽管国家早有相关规定,但许多地方仍有不少公众吐槽称“没领到”。高温津贴“缺失”或被偷梁换柱克扣,必须严厉查处。(7月14日《成都商报》)  

  听上去,相关部门关于高温津贴的通知言辞凿凿、铿锵有力,但这种的言辞和口气,公众早已耳熟能详了。这倒不是说相关部门有口无心,而是高温津贴的“缺失”,是有着一个渐变过程的。当高温津贴越来越无关工作环境的温度,而只与季节有关时;当高温津贴变得不再是为了满足防暑降温的支出,而是一种季节性福利时,这样的“额外收入”,从来就与干的最苦最累的群体无关。  

  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是有一间办公室的干部。每到夏日高温天,我们只能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喝着盐汽水,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高温的机修车间工作。当时,别说是坐办公室的干部,就是晒不到太阳的商店营业员,也是与高温费无缘的。这才叫高温费,才发放给了每一个在高温下坚持劳动的工人。尽管当时的高温费是盐汽水票和酸梅汤糖浆券,但都实实在在发给了一线产业工人,确切的叫法是“冷饮费”。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我再举一个例子。一个朋友是开裁缝店的,夏日我趁着周末去他店里“孵空调”,看他在缝制带里子的马甲。我就问他,这大夏天的谁还穿这种马甲?他说是两个在机关工作的姑娘,嫌单位里空调太凉,关节都发酸,做两件马甲“御寒”的,反正花的是高温津贴。  

  诚然,她们享受高温津贴,一定是符合相关规定的。因为,无论在烈日下还是空调房里,每年的几月几号都是相同的,天气预报也是一样的。但是,当高温津贴被有些人用来“御寒”时,有关高温津贴的制度设计,早已失去温度了。当高温费变成了美味的“蛋糕”而不再是防暑降温的“药”,在当前的资源配置和分配现状下,最终更多地落入谁的口袋是不难想象的。更何况在目前的就业状况和劳资关系下,劳动者的冷暖从来都不是老板所关心的,弱势的职工更没有维权的能力。  

  因此,别说很多人没有领到高温费,就是很多人没有听说过高温费都不奇怪。在不知道双休日,把不加班当做被优待的打工群体里,怎么可能奢望高温费?而只有当某些地方提出让公务员周六不休息时,才会引发舆论热议,才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同样,假如那些机关事业单位,一旦取消例行的高温津贴,看看这个夏天还怎么过?依我看,关于发放高温津贴,并非相关政策有没有落实的问题,而是这项福利已经变质了。它再也不是有关劳动保护的必要措施,而是一项脱离实际的福利名目。  

  有鉴于此,要解决高温津贴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让高温津贴回归用以防暑降温的属性,以实际的劳动环境分清享受对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发放的形式和标准,并将其列入劳动保护的硬性考核指标。如果还是将其视作到了规定时节的一种普遍性福利,就必然有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有人只能望梅止渴了。但凡“口粮”变成了“蛋糕”的,好像莫不如此。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