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天府声音 >> 正文
创造重建的中国模式 见证重建的中国奇迹
http://www.scol.com.cn(2015-6-18 15:10:4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位于西南的四川省则是近10年来全国最多灾的省份: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大地震以及大大小小的地震次生灾害……面对灾难的磨砺,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人民克服灾后重建的艰巨性、复杂性,发扬抗震救灾精神,自力更生重建家园。7年后的汶川,崭新的城镇、新村在平静中孕育着生机;两年后的芦山,灾后重建正如火如荼展开,一个更加幸福美丽的新家园已具雏形。这份震后重建答卷,令世界瞩目。(2015-06-18四川日报)

  七年前的5月12日,巴蜀之地地动山摇、生命危殆。七年后的今天,历经磨难的汶川人民抚平伤痛,重建新生,正向振兴发展迈进。七年前,一个初生的婴儿刚刚长成为天真烂漫的孩童,七年后,汶川人咽下悲伤与苦痛,绽放出新生的自己。汶川之殇过去七年,在今天,我们不忍忆起那些伤痛,但我们愿重温那些令人感动振奋的瞬间,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力量,支撑我们的“中国梦”。

  两年前的4月20日,巴蜀大地山崩地陷,江河呜咽,满目疮痍。两年后的今天,历经磨难的芦山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如今,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已进入高效建设、整体提升的攻坚阶段,芦山地震灾区正全力向着三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目标迈进。

  事实证明,灾难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接踵而来的自然灾害,给四川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让世界为之心痛。数年之后,再度回望灾难的背影,从汶川到芦山,在一个个曾经山崩地裂的地方,是一个个生命、一座座城镇的涅槃重生。

  从汶川到芦山,短短5年间,四川遭受两次大地震袭击,给人民带来巨大伤痛、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从汶川到芦山,同样的山河破碎、生命殆危,同样的自强坚韧、万众一心。四川人民穿越灾难,砥砺前行,一个更加幸福美丽的新家园在地震灾区已具雏形,此时此刻,我们怀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满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的必胜信心。

  从汶川到芦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夺取了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全面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繁荣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四川人民以坚强毅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满意答案。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支撑、推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抗震救灾的旗帜,是激励人民崛起危难、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

  从汶川到芦山,灾区人民在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中国灾后重建,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风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更让世界看到一个关于中国的美好未来。

  目前,芦山地震灾区正有力有序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作为芦山地震灾区要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面完成地震灾区教育、城镇住房重建,加大产业重建和在建基础设施推进力度,推动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出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见证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奇迹”。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