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谱写芦山灾后恢复重建的壮丽篇章
http://www.scol.com.cn(2015-6-16 7:55:2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写在“4·20”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两周年之际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位于西南的四川省则是近10年来全国最多灾的省份: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大地震,以及大大小小的地震次生灾害……(2015年06月15日新华网)

  在四川,五年内发生了两次破坏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救援难度之大的大地震。笔者认为,两次大地震灾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有条不紊的灾民安置、规模空前的恢复重建,谱写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壮丽史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从汶川到芦山,两次大地震见证了中国人以坚强、坚毅、坚定的国人精神,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和震后重建答卷。如今7年后的汶川,崭新的城镇、新村在平静中孕育着生机;两年后的芦山,灾后重建正如火如荼展开,一个更加幸福美丽的新家园已具雏形。从汶川到芦山,两次重建见证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见证了应对灾害的中国制度优势,彰显了应对灾难的中国力量,迸发出应对灾难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在历史的灾难中实现着历史的进步。

  众所周知,在两次重建中,四川地震灾区始终把科学规划的理念贯穿始终,实现了住房重建、产业重建和公共服务重建齐头并进,坚持做到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修房子,而是将家园重建与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随即明确:将用3年时间完成灾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四川在借鉴“5·12”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经验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让灾区群众真切感受到汶川地震所凝结的抗震救灾精神,推动芦山地震救灾更加高效,重建更加科学,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灾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让灾区群众真切感到到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事实告诉我们,实施灾后恢复重建,中央统筹指导是根本保证,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是重要保障,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遵循规律是基本原则,民生优先是核心取向,着眼长远是内在要求。芦山地震灾区将感恩奋进再出发,聚力重建再攻坚,推动发展再提升,在打灾后恢复重建硬仗、补经济社会发展欠账中实现新作为,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在两年重建中,芦山地震灾区始终把科学重建、民生优先、安全第一、保护生态、创新机制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合理预期,认真落实“以地方为主”的重建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完成了农房重建,正加快推进城房重建,如今,震后的芦山正砥砺前行。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的原则,谱写着一曲曲从悲壮走向豪迈的重生乐章。

  在笔者看来,从汶川到芦山,在灾难中凝聚的力量与信念,必将化着强大的动力推动地震灾区向着向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目标迈进,进发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强大动力,谱写一曲芦山恢复重建的壮丽篇章。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