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震后七年看“三川”锦绣这边独好
http://www.scol.com.cn(2015-5-11 8:03: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溪边小琼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多地深受重创,汶川、理县重灾区不少城镇乡村瞬间变为满目疮痍的废墟,很多房屋被山体滑坡、泥石流吞噬,这些让世界人民触目惊心的画面,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筑群依山傍水、气势恢弘;青山绿水争相辉映,犹如一幅幅美丽山水画;各行各业和谐发展,处处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现在的汶川和理县正展示着它更加现代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的独有风采。(5月9日 中国新闻网)

  明天,汶川特大地震7周年纪念日,全汶川地震灾区人民不会忘记7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八级强震重创巴蜀大地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不会忘记87150位遇难和失踪的同胞,96.57秒带来山河破碎,城市乡村的片片废墟更是地震灾区群众难以抚平的创伤。但是七年后的今天,除了灾区地震博物馆,早已没有昔日的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映入民众视线的风景如画,民富村美的锦绣“三川”。

  短短7年,昔日地震重灾区的汶川、北川、青川的废墟之上,矗立起一座又一座新城,建起一个又一个园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灾区变景区、亮出一个又一个精品旅游景观;逐步实现从家园变花园、农民变市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蜕变。七年巨变,描述着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跨越发展,见证巴蜀大地发展振兴的凤凰涅磐的中国奇迹。

  汶川,到处是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七年来,无论是震中的映秀还是茶马古道上的水磨镇,在灾后重建上,立足发展的眼光,坚持生态建设为重,确立“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的整体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确立以生态、安居、文化、教育、旅游为中心,走出的是一条‘产村相融、村镇一体、低碳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如今,无论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还是在偏远静寂的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青翠的一抹绿——绿树、绿山、绿水,就连道路旁的房屋都在银杏、猕猴桃、杨树、槐树、常青藤的笼罩之下,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出现在世人面前。

  北川,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的花园城市。七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以及山东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这个最年轻,最具美丽的“中国羌城”,写了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篇,走进羌城的大街小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分不清是县城、是公园,也弄不清是夏季还是春季,因为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花儿争奇斗艳,处处撒下一路醉人的花香,抖落万千晶莹剔透的露珠,如此巧夺天工、绚丽多姿的花园城市真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

  青川,阴平古道上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繁荣小县。当年断垣残壁的青溪镇,早已从毁灭走向新生,古城墙、风雨廊桥、川北特色的街道和民居,处处有迷人的古韵古香风貌,曾是一片荒滩的竹园史家坝,崭新的教育园区煞是引人注目;县城乡村油橄榄、银杏树漫山遍野,两大特色产业蔚然壮观,使青川百姓家家户户在山上建起了“绿色银行”,唐家河的地震遗址,秀丽风光,吸引八方宾朋。七年来,青川的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

  汶川地震灾区七年巨变,感触最深莫过于祖国各地的无私大爱的援建者,若不是那些地震遗址和纪念馆,很难把她跟8.0级特大地震联系起来。回望“三川”,铭记来路,若不是亲自参与援建,若不是那些励志的标语、感恩的横幅,不易驻足发现是灾后重建的繁荣小镇、美丽村庄。

  汶川地震七周年:锦绣“三川”风景这边独好!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