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精准扶贫贵在“授人以渔”
http://www.scol.com.cn(2015-5-8 14:33:5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唐启兵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月6日,立夏,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的千亩茵红李树已挂果。在3亩果园里忙碌的该村建卡贫困户宋安富告诉记者,多亏“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帮扶,村里确定了“茵红李”这一主导产业,“下个月卖了李子,我能挣4000元。”(5月8日,《四川日报》)

  屏山县以“精准扶贫”为手段,结合各个村和各个贫困户的实际,从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既让扶贫帮扶工作“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又从根本上增强了贫困户和贫困村自身的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再一次例证了“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这一简单朴素的道理。

  然,在现实中,却有许多地方虽然成立了声势浩大的扶贫工作组,也出台了单位帮扶贫困村的措施,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也是千方百计的为老百姓争取一些政策资金,带给了老百姓“鱼”,但老百姓却依旧缺“鱼”。究其原因是:百姓需要“渔”而非“鱼”,领导愿意送“鱼”却不愿授“渔”。 这其实很简单,并非当局者迷,却可能会装迷!

  “渔”,需要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真正放下架子,深入群众,面向市场,需要久久为功地给老百姓悉心授“渔”,这既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又可能一时难以成功,甚至有可能在发展老百姓产业上失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成为许多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一种非常省事的选择。

  结束只“授鱼”不“授渔”,还需要从严格问责上入手,逐步建立起扶贫帮扶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和问责机制。以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再以此为依据,评定扶贫工作的优劣。这从制度上扎实扶贫帮扶的“笼子”,让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真心走入进户村入户,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授渔”走出第一步。

  从增强各项生存技能上“授渔”,解决精准扶贫中村民脱贫致富苦于生财无技。要结合当地实际,拟定受帮扶单位和帮扶户的“智扶”培训计划,采取菜单式分类培训方式,分层次开展产业、法治、文化等各方面培训,帮助村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拓宽视野,造就一批守法诚信专业技能新型农民,增强其“授渔”之技,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转移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从发展壮大当地产业上“授渔”,解决精准扶贫中村民脱贫致富苦于生财无门。从市场预测、自身禀赋入手,按照“短期输血,长期造血”的思路,规划一批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同时加强受帮扶地区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精准扶贫发展产业和项目的题中应有之意。找到支撑的项目、产业和载体,才能为可持续性的精准扶贫找到新的路子。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