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古迹刻字,应用法律敲警钟

http://www.scol.com.cn2015-5-4 8:19:2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黄齐超
  “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饱受诟病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再次引发网友声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前出师表》石刻,被一名游客恶意刻字“路培国一游”,并刻明时间,显示为2015年4月30日。此事在网上引起关注,散打艺术家李伯清也发微博谴责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并举报:这个叫“路培国”的,三年前曾在杨升庵的《临江仙》上题字,这次敢来武侯祠撒野,这是犯罪!(5月3日 《华西都市报》)

  2013年,南京一初中男孩到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在浮雕上留下了“丁锦昊到处一游”,引发了国人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游客文明素养的大讨论。丁锦昊得知公众的强烈反响后痛哭一夜,悔恨无限,其父母也通过媒体向埃及和中国公众道歉,风波才逐渐平息。今年五一,“路培国”又因在武侯祠石刻《前出师表》上刻字留念而臭名远扬,令人心痛也令人惋惜。

  游客在风景区的名胜古迹上刻字留念,这是我们中国游客多年未曾断绝的旅游痼疾,可恶可恨。不文明行为应理所当然地受到公众谴责,刻字留念风波也多次敲响游客文明素养需要提升的警钟。然而,尽管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少,但我们也应当有所反思——当游客的行为由不文明滑到了违法的地步,如果对违法者的惩戒仅仅停留在公众谴责上,其警示意义能有多大的说服力?肇事游客所谓情真意切的道歉信,真的能抵消法律的惩戒吗?

  警方已经启动调查程序,找到在武侯祠石刻《前出师表》上刻字留念的真凶应该不难。不过,找到以后如何处理?也需要仔细斟酌。其实,文明素养和法律不是一码事。若按以往惯例,文物保护部门让“路培国”写一份道歉信,或不痛不痒地教育一顿,恐怕难消众怒,也有违法律尊严。窃以为,公开道歉仅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要用法律法规对肇事游客敲警钟,才有震慑力。

  今年4月24日,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修正》,其中第66条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所以,对比此条款,嫌疑人“路培国”除受到舆论谴责和相关部门的警告外,还应被执法部门处于罚款,以示严惩。

  游客的高素质未必全是来自道德自觉,很多国家的游客,其文明素养的形成都得益于严厉的法律法规。比如在印度,损毁古迹将处以最高5千卢比罚款,或判处最长3个月监禁,或两项处罚并行。在俄罗斯,违反《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修正案的个人,最高可获20万卢布的罚款。而在埃及,违规在古迹周围建造房屋者,最高可达10万美元,并判处无期徒刑等。他们保护古迹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对比国外,我国的法律对在古迹上刻字行为的惩戒较为仁慈,可是,即便如此,能否依法惩戒“路培国”?还是一个悬念。从这个角度看,公众需要的不是一声道歉,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严惩。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