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广角 >> 正文
责骂和质疑不是对孟瑞鹏的最好缅怀
http://www.scol.com.cn(2015-3-3 8:31:2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作者:谢晓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辑:盛飞
  近日,“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的新闻冲击了不少人的眼球,人们为大学生的见义勇为点赞,为其溺亡惋惜。今天凌晨零点45分,濮阳警方公布,经还原事实真相认定,孟瑞鹏溺亡前有救人行为。(3月2日《河南商报》)

  随着真相的浮出,一直关注此事的人们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有愤怒、有责骂、有质疑、有反思,但无论是哪种心理,面对大学生孟瑞鹏救人行为的被认定,心中都有种慰藉感,这种慰藉感更多的是来自于良心的自我安慰。

  对于孟瑞鹏的亲人、同学,面对真相或许在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也将愤怒指向隐瞒真相的被救儿童的母亲;对于被救儿童的母亲来说,将真相说出来,终于可以甩掉自责、失眠和良心的谴责;对于当初在现场勘察的警方来说,真相的告破还原了事件的真实性,也告慰了救人大学生孟瑞鹏的在天之灵;对于舆论来说,真相的浮出却是讨论的开始,一名优秀大学生因救溺水儿童身亡,到底值不值?被救儿童母亲第一时间撒谎的反应,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社会不缺乏见义勇为者,而是缺乏见义勇为的保障制度?

  其实无论是出于对被救儿童母亲的责骂还是对于警方最初言辞的质疑,都无可厚非,甚至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大学生救儿童身亡是否值得的大讨论,都是可以理解。毕竟,近年来此类救人案件发生过多起,也确实给多个家庭带来了悲痛,给社会留下了创伤,特别是被救者的有意躲避,给见义勇为的社会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阴影。

  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同样,责骂和质疑不是对舍已救人的大学生孟瑞鹏的最好缅怀。无论他生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大学生,无论被救儿童将来成就如何,在救人与被救之间其实是没有衡量的标准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救人行为的本身,在孟瑞鹏决定救人的那刻起,他所承担起的是社会道义,是我们社会所必须倡导的见义勇为,虽然结局令人心痛,但他的行为却托举起了社会的主旋律价值观,给那些内心充满冷漠、充满旁观的人迎头一击。

  社会的温暖来自哪?社会的和谐来自哪?社会的价值观又体现在哪?其实,就在于每个社会人的细微举止、言行之间,小到提个醒、指个路、一个善意的微笑,大到如孟瑞鹏不计生命的舍身救人之举,如果我们总去思索救人值不值得,总去思索得于失的比重,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老人倒地没人扶、车祸没人救、占着应急车道不让路等等令人事后痛心的事情发生,而我们的社会也将会陷入人人自危、自保的冷漠境地。

  面对一次又一次大学生救人献身事件的发生,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讨被救家属的逃避,不能一味地去讨论救人到底值不值得,应该怀着对逝去生命的无限尊崇,反思并完善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社会救赎,更应该反思被救者“冷漠”心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毕竟,任何舍身救人者都希望每个获得重生的生命能够因为这次经历而变得更加灿烂,将爱传递。

  唯有如此,假如能够让生命再来一次,再遇见落水者,诸如大学生孟瑞鹏者依然会毫不犹豫纵身一跳,因为在他的身后是一个具有温度社会。
相关评论:
·大学生救落水儿童溺亡
·用“制度文明”补上“道德缺口”
·获救者说谎未尝不是一种现实考量
·更应该警惕为何公道迟到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