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读者着想的文字决不是好作品

作者:胡文江     编辑:盛飞
  ——兼谈时评伦理之三

  时下的一种风气,像模像样的文字大量地充斥着我们的空间和视野——像模像样罢了,不是真正活的、有生命的文字。一些八股文,死气活样的,半死不活的,断断续续的,有的读来费神费力还不知所云,这些东西丢到废纸篓里毫不可惜。

  写时事评论,顺其自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过于执着,适得其反。不疼不痒的评论不去写,就会少制造点垃圾,就会为更有意义的文字腾出些许空间,也节省了编辑的时间。

  简单来说,如果观点雷同,就无需动笔了。一个版面上如果出现了三篇稿件观点雷同,说明这不是评论频道,已经变成了凑版面的频道了。并且,自己的观点一般也不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篇章当中,同一个观点,反复地说,自己都腻歪了!如果人人都这样要求自己,编辑们的桌面也清朗了,我们的评论才不会出现“对版”现象,剩下的才是精品。

  现在的问题,不是写评论的少了,而是写评论的太多了,人人都想写,人人都想刊发文章,可是,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有新意,是不是有价值,这样反思的人其实并不多。所以,放眼我们的评论界,一篇一篇又一篇,犹如雪片一般纷纷扬扬,热热闹闹,细看之下,或是不疼不痒,或是空洞无物,或是无病呻吟,这难道不是在制造网络垃圾么?

  时评不是杂文,从文学的美感上去考察,杂文的要求要高得多。时评,快餐文体,速朽的东西。为写而写,一开始就迷失了方向,如果我们的写作陷入一种孤芳自赏,也就只剩下玩玩而已了。

  我们要写一些东西,力求对读者有益,而不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对于热点话题,当我们没有把握出新的观点之前,能不写则不写,这也应当成为时评作者起码的伦理之一。毕竟,不为读者着想的文字决不是好作品。 (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