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评论贵在融入生活

作者:胡文江     编辑:盛飞
  ——兼谈时评伦理之二

  我们的文字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原创和个性化的表达。一个追求文字的作者一定要坚信:作品原创,观点制胜。写东西,仅仅有思维还不够,更得有思想。现在“山寨货”越来越多了,自古文章一大抄,整天抄来袭去的,甚至有人还乐此不疲,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相同的面孔、相似的腔调,这么下去注定会没有读者,也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我们的感知即便再精彩,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观点缺乏新意,缺乏个性化的表达,就不宜动笔。因为,总是写一些人云亦云的东西,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也是在浪费资源,还拖慢了网速,说不好听了就是制造网络垃圾。

  这种负有传播正能量之责的“主题评论”现在可谓俯拾皆是,但是这样的文字现在是越写越觉得不好写了:写出来很容易,写得耐读,写的能打动人却委实不易。因为此类文字往往容易落入俗套,其形式上的八股、内容上的雷同、语调上的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活脱脱一个“组工体”,自己读来都觉得索然寡味、味同嚼蜡。这等“像模像样”的文字之所以还有市场,是由于某些同志仍然需要完成单位的“任务”,所以他们每个月要多多少少制造点这样的垃圾。然则恰恰正是这类文字始终充斥着网络、挤占着资源、污染着环境,并且从不间断地消解着文字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这样的境况下,那等真正有生活、有真情实感、能够抓活鱼、能够解剖麻雀、能够破解思想认识、能够解决哪怕一丁点问题的文字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主题评论如何寻求突破,恰恰是我们所躲不开的一个课题。

  一个人要有写主题评论的欲望,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文字真正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毕竟,一段没有熔铸真情实感的文字,甚至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何谈触动别人呢?譬如,一个四处碰壁的人,反思往往比普通人要多得多,因为太多的碰壁逼迫他去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考可以通过某个合适的新闻话题引导出来加以分析、提出个见,至少可以拿出自认为比较理想的原则,尽管一开始看上去并不怎么成熟,但其可贵之处在于确实融注了人的真情实感,这样出来的文章绝不会是白开水、平淡无味,与那种照猫画虎、无病呻吟、“像模像样”的文字已然完全不同了。而那等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文字,实则属于彻头彻尾的“山寨货”,从头到脚都洋溢着别人的气息,一旦气息不连贯,文字也便毫无生气可言了。

  参与天府评论点评当中,《实施精准扶贫严格把关“质量认证”》一文的确给我触动很大。文字耐读,通过阅读完全可以感知作者的思考脉络,文字能够引导读者持续发问,并能够在后续行文中看到作者的个见和主张,进而让这种阅读变成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在笔者看来,这些个见和主张,如果缺乏必要的实地考察、个体的纠结与反思是断然呈现不出来的,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逻辑,也就更谈不上什么针对性了。所以,从这篇厚积薄发的主题评论当中不难发现所熔铸的心血、智慧和情感,以及一位真正融入群众的基层干部胸中之责、胸中之爱和胸中之情怀。

  同样都是方块字,为什么有的文字堆在一起就那么有感染力呢?我想一直蹲在书斋里肯定是不行的,在这方面越是最基层的同志越有发言权,提拔干部一直强调“基层工作经历”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下过基层”,习惯于蜻蜓点水、浮在面上,即便是换十个地方,也谈不上什么“经历”,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心得,只是为了把履历做得漂亮点,顺便写点“像模像样”的文字,然而这些文字也只是写给上面观赏的,压根不是为了、也根本不能解决老百姓的任何实际问题。所以,人云亦云、甚至纯粹为了迎合的东西大可不必去动笔,自己的东西也不必老去重复,对于同一件事,一定要有不同的见识和主张,这种独到之处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所以,要么你有生活,要么你有思考,原创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