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啊?”“好City啊!”最近,外国博主创造的网络热词火了起来,在年轻人交流当中走红,相关话题热度持续升高,连外交部也专门回应这一热词,并欢迎外国游客前来中国。
“City不City啊?”看起来是问句,实际运用起来,却是感叹句。外国博主在中国旅游期间,用别致的语调发出了中英文夹杂的感叹,经过短视频的演绎迅速走红,成为形容城市化、洋气、好逛的代名词。
这种不拘一格的流行语创造方式,是中外青年的共同默契。去年,“Citywalk”同样红透线上、线下。这一流行语由英文里的“城市”“漫步”两个词组合而成,是词典之外的中国青年本土生造词,成为全新的文化概念。
这类不那么符合语法书要求的新词,也曾获权威认可。2018年,“加油”的直译词“Add oil”,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正式成为“合规”的中式英语,一度引发了众多热心人士的造词欲。
社交媒体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新的流行语凭借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自动扩散传播,寻找到合适的场景迅速走红。
趣味的场景,反差的语调,中英混杂的幽默,既能达到交流效果,也有轻松的“笑果”。如今,“City流行语”自然地流入我们的生活。这是青年之间不需要查字典、看语法书就能实现的语言默契。
无论是外国博主的造词为我所用,还是本土造词生成文化新概念,年轻一代使用的混搭词语不再是语言能力的刻板标签,反而成为文化双向交流的润滑剂,为更多人所乐于接受,当下年轻人的自信、包容可见一斑。
新词流行,会否有本土文化受侵蚀之忧?
好在,言以载事,文以载道,流行语不是从语法书中获取生命力,而是从现实的交流中登上舌尖或者滑入故纸堆。文化也不是一套静态的体系,而是在交流中互鉴互促。大浪淘沙,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的流行语会延续下来,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回顾前几代流行语,“粉丝”“给力”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语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后,仍然会在现在的交流中得到使用。“GG(哥哥)”“MM(美眉)”这类早期流行词则已经少有人提及。
从使用主体来说,说着“City流行语”的年轻人,同样也是“汉服热”“博物馆热”的支持者。“围炉煮茶”、八段锦等更是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国风生活方式。年轻人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转换为新潮的日常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交互融合,侧面也反映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自信包容的青年背后,还有活跃的旅游市场。不难发现,上述的“City流行语”,都在旅行的场景中得以诞生、走红、破圈。旅行本就是体验异质文化、结交新朋好友的场景。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相互交流,也为新词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现在,“City流行语”,已经得到了众多主流媒体的认可和使用。他们以此创新语态、增强网感,学习轻松活泼、符合社交媒体平台文化特点的话语表达方式,贴近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样态。接下来,也许还会有更多新颖的流行语和我们见面。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