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日是第25个“世界计量日”,中国的主题是“计量筑基新质生产力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活中,商户使用“鬼秤”,对顾客玩缺斤少两把戏的事屡见不鲜。法治日报记者曾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发现,从线下到线上,从生鲜到熟食,从路边摊到品牌店,都存在不同套路、不同程度的缺斤少两现象,“鬼秤”隐藏其间。今年“3·15”前夕,新华社记者调查也发现,一种能够随意调节物品重量的电子秤现身市场,并形成了一条改装、销售的“鬼秤”地下产业链。近日,江苏连云港、南京两地发生的“鬼秤”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关注。
针对此类事件,“手机变砝码”的对策走红网络。具体方法是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水果、海鲜等散装称重生活用品时,可以在称重之前把自己的手机放在电子秤上,观察电子秤显示的重量是否与自己手机重量相符,这似乎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随身携带一个“标准器”,当场快速地辨识出电子秤的准确性。
但笔者认为,不要过度放大“手机变砝码”的功效。从现实操作层面来说,选择用“手机变砝码”与“鬼秤”斤斤计较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嫌麻烦。而且,现在的“鬼秤”作弊技术手段越来越隐蔽,当顾客用手机进行测试时,商户可以通过遥控器先让电子秤回归正常,等到将顾客挑选的商品进行称重时,再通过遥控器将电子秤设置成“鬼秤”称重。可见,遏制“鬼秤”横行不能指望消费者选择“手机变砝码”,关键还是要靠监管亮剑,让法律长出利齿,倒逼商户不敢使用“鬼秤”坑人。如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对缺斤少两的处罚标准,增加使用“鬼秤”的违法成本,让商户使用“鬼秤”成为占小便宜吃大亏的赔本买卖;加强对电子秤的抽检力度,及时将“鬼秤”揪出来;斩断“鬼秤”利益链,禁止生产、销售“鬼秤”,严格规范电子秤改装等。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