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联系邮箱:scolpl@163.com
天府评论>>麻辣烫>>正文

阅读方式的变与不变

http://www.scol.com.cn  (2024-05-10 08:44:1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作者:马忠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手机访问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书籍拥有着贯通从前、现在与未来的力量。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4月23日,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0.3%。其中,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进一步分析发现,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书阅读量上升,2023年我国有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由此可见,数字设备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和升级,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著名学者王余光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时代》,提出我们在面临阅读转型。文章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阅读转型是从手抄书到雕版印刷;第二次是机械印刷和新式教育的变革;而第三次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几乎影响了每一位阅读人。

  我认为它至少传达了三方面的信息:一是说明今人的阅读方式与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化生活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一种常态。二是暗示出纸质书的困境。传统的书店需要转型发展。三是由此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即数字阅读的利弊问题。数字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带来方便的同时,这种“浅阅读”也会将人引向功利性阅读、思维能力弱化。

  确实,阅读的深与浅关乎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数字阅读容易让人陷入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其浅层化在某种程度上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这种阅读习惯将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民族素质降低。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不过,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数字阅读本身。试想,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有多少人愿意选择一本大部头去“啃”呢?即使他想看可能也没那工夫。从这个角度说,文化传播必须接地气,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这当然要求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做出改变和更新。

  如今,“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听书软件应运而生。由于内容丰富,携带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这些软件开始“听书”的生活。从读书到听书,这是一个阅读方式的跨时代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的消失。但我们也当清醒意识到这样的改变是个大趋势。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总是拼命想把阅读变得更加简便。文字和图画,早期刻在石头上、动物甲壳上、竹子上,后来写到皮革上、纸张上,再后来印刷、装订成册,直到现在的电子与数字形态,可以用手提电脑、Pad和手机等硬件显示,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阅读的方便,也能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读书、读网还是听书,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读什么内容。从这个角度,我认为,数字阅读内容制作者如何在硬件开发上不断创新,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也能觅到栖身之地,显得至关重要。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阅读习惯出现的问题可能不单单是作为阅读主体的阅读者的问题,作为制造阅读品的人应该选择最符合时代的语言和思想表达的方式去传达那些经典的思想,才能避免阅读习惯的命悬一线。

  一句话,“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下,弦歌不辍都是活着的最大依靠。”身处知识飞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并不重要,深阅读和浅阅读之间也并不对立,能否坚持一种深得人类菁华滋养的阅读习惯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