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

http://www.scol.com.cn(2024-4-16 15:11:4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林伟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手机访问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夏鼎商彝、秦砖汉瓦、唐彩宋瓷……我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种类丰富、文物数量众多、文物分布广泛,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此次发表的重要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从历史深处走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巍巍长城到苏州园林,从三坊七巷到传统村落,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实证,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拓展了我们对中国文明史的认知。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不仅是当今中华儿女传承古老文明的历史责任,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灿若星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汗水,其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物化了浓缩了的文化史,是中国人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深厚滋养。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就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更好赓续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让文物的光芒穿越历史、照进现实、点亮未来,就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用文化自信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就会缺乏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文化支撑。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创造更多新的文化场景、文化体验、文化业态,使文物价值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就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发挥好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启智的教育启迪作用,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锐意进取的精神素质,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袁玥
责编:邓强
审核:史册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