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功业知何处 万里风烟望眉州

http://www.scol.com.cn(2023-3-3 9:35:5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袁一民
作者:袁一民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历史名人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着墨于四川但不局限于四川,从“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故乡眉山,到“问汝平生功业”的黄州、惠州、儋州,每个镜头和场景,都见证和刻印着苏东坡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震古烁今的文学造诣、敢作敢为的正直作风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独特视角读懂东坡,《千古风范苏东坡》以人物的品格与情感为主要线索。

  该片打破了以往苏东坡题材纪录片的传统创作纵横维度手法,以人物的品格、情感呈现为主要线索,从而连通文学作品与人物生平境遇的相关性。该片将关注和表现的重点,更多聚焦在“人”本身,饱含情感张力。如苏东坡与政敌王安石“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的相互欣赏之情,与兄弟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友爱弥笃之情,对亡妻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质朴深情等。作品从这些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中,梳理出苏东坡最动人的性格特质,借助多样的艺术手法放大呈现。

  在该片中,苏东坡的人生贯穿了儒释道的融合精神实践。

  苏轼所处的时代北宋,政治相对比较开明,对学者文人具有极大的包容态度,对士大夫阶层的尊重亦超过历朝。同时,北宋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政治环境十分复杂。政治的风云变化,势必会触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正因如此,宋代文人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民族忧患意识较前朝更加浓重,“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对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精神世界的表达。

  苏轼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他在《眉州远景楼记》一文中说:“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自小在眉山苏府,苏轼之父苏洵教导其“为文尚用,有为而作”,强调“有为而作”。苏轼继承了父亲的经世致用观点,“有意于济世之实用”作为其做人做事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观众不难理解,从小生在眉山书香世家中的苏东坡,为何将儒家维系社会的纲常伦理和社会秩序的使命作为其九死不悔的信念,也容易理解纪录片中苏轼为何对北宋的变法改革具有执着的政治参与热情。

  同时,北宋时,眉山崇佛修佛之风盛行,对年少的苏东坡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纪录片中,有专家谈到,苏轼在文中写道:“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苏轼少时曾在多家寺院读书,如华藏寺、实相寺等。13岁时,他开始阅读佛经。自小佛教典籍的大量阅读,让他在人生的郁郁葱葱岁月中,受益良多。

  佛教的淡泊和内省思想,将儒家的“功利与国,忠诚事君”的君子人格进行了完美补充。因此,当苏轼遭遇人生逆境时,能收放自如,展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慰之情,塑造了随缘自适的放旷潇洒人格。也让他在浩瀚辉煌的诗词中,寻找到一条自我自由出入红尘的不羁豪迈风格。

  此外,苏轼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让苏轼在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道家的飘逸和不羁性格,接受了老庄“万物齐一”“听其所为”的思想。纪录片中,“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的人生哲学,一直伴随着苏轼的羁旅岁月和流放人生。

  自幼在眉山长大的苏东坡,晚年回忆道:“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道家的圆和融通思想,让苏轼在晚年时,每每思考人生境遇总能自得其乐,不再为境遇所困,就是道家“安时处顺”思想作用的结果。

  总体上来说,纪录片将苏轼的一生真实写照予以了全面交代,也能看出导演对苏轼的极度喜爱和还原真实历史人物苏轼所作的努力。为能与苏东坡走得更近,摄制组跟随东坡的足迹,踏寻14个省份27个地区,调研海量史实资料,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汇集77位专家学者的目光,力图还原出最丰富多元、最接近本真的东坡形象。

  纪录片中,苏轼被塑造成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典范化身,具有完美的人格特点。他在顺境中忠君忧民、刚直不阿,为了政治理想大胆上书;失意时,他随缘自适、本真生活,即士即隐的从容态度,让他的精神世界充盈旺盛。他的才情横绝古今,学识出类拔萃,胸怀包容天下,作品和事迹让“苏东坡热”得以绵亘恒久,近千年不绝。对他的个人研究,更是纷繁庞杂,浩如烟海。

  该纪录片的叙事思路,基于对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的互文转换。从艺术创作的视野来看,其叙述者的角度似有所缺失。比起历史坐标中苏轼的士大夫对万象升平、海晏河清的社会政治目标,纪录片更关心苏东坡的生命理想及文人品性,在历史观的构筑上,偏向于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结合,形成了林语堂式的文学化评论影视作品。

  显然,对苏东坡这一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人物纪录片创作,仅凭导演团队的单纯喜爱和专家访谈是不够的。导演团队将苏东坡上升到中国古代文人理想化的人格代表后,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将这一理想化人格用影像语言予以表达。而这样的创作思路和叙事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苏东坡这一真实历史人物失败经验的探讨,对历史真实细节的精微探寻表现不够,这也是该片让人略感遗憾的地方。

  当然,一部70分钟的纪录片,显然无法承载事无巨细展现苏东坡全貌的记录叙事功能。也正因如此,苏东坡题材的纪录片等各类影视作品创作如火如荼,从不同角度勾勒出这位“千年英雄”的千古风范。

  历史人物纪录片讲究以中立者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真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诗情画意的视听语言背后,首先要有客观中立的角度,进而是叙事框架和影调风格的构建。这必然对这一类型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创作态度、历史观念和创作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让苏东坡回复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最终让历史的归历史,让文学的归文学。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