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

http://www.scol.com.cn(2022-9-20 10:05:00)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祥
作者:郭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动力部分如此评价农民阶级:“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的经济还是农业经济,经济中心还在农村,农民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因此,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农民的援助,工商学各界的革命都是孤立的,必定会失败。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势力的基础。

  “农村凋敝,国本动摇”。在“三座大山”重压下,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饿殍枕藉。尽管仁人志士把悲悯目光落在乡村和农民身上,但无论是“乡村建设运动”、还是“农村复兴计划”,都没有找到能够打开乡村与农民这把锁的钥匙。要打开乡村与农民这把锁的钥匙,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要赢得斗争的胜利,首先就要赢得农民的支持。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这是对中国历史深刻的洞察,对中国命运精准的把握。如果把农民问题放在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农民问题是带有持续性的根本问题,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爆发出不同矛盾,本质上都是农民问题与其他矛盾的交织叠加。什么时候农民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其他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正是基于对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毛泽东将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与中国革命的出路结合起来,将中国农民的翻身解放与中国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他为中国农民开创了一条通向翻身解放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毛泽东对于党的宗旨的定位,深刻揭示了这个党的根本属性,反映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唯物史观的最基本道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一条重要的历史逻辑主线,循着这条主线回望历史、远眺未来,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这句话的厚重。今天,重温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思想,不仅可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也为新时代重视“三农”问题、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增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同样,在和平建设年代,在每一个事关农民利益的重大改革关口,发动农民,组织农民,让农民动起来,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力量,仍然是取得一个个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变量。

  农民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民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内因就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再次告诉我们,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农民毫无疑问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也必然是最具内生动力的推动者和主体责任人。农民是乡村的常住者和守护者,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力量,要切实挖掘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如何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经验,也为我们新时代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更大限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保障农民的经济发展权益。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曾经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并让其享有农村经济发展的红利,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受益者。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往往存在一种重物轻人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只重视农产品数量指标的增长,不看重农民队伍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相应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要真正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就要充分尊重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保障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农民直接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创造出更多农民喜欢的文化产品。最后,重视对农民教育和素质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客观清晰地认识到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非常重视农民教育问题。为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扫盲运动、冬学运动、学习劳模等教育活动,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逐渐清除了农民的奴化思想和封建思想,为保证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对当前培育新型农民仍具有借鉴意义。(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