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写的方式细品生活——评杨清茨散文集《何曾东风旧》

http://www.scol.com.cn(2022-8-12 11:04:53)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北乔
作者:北乔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杨清茨《何曾东风旧》(西泠印社出版社,2022年6月),体现了文学与生活真切的互动关系。用文学细致且微地打量生活,寻找并咀嚼生活的日常。如此生活化的写作,还原又有所提取,凝视被忽略的细节,回味一闪而过的滋味或心念,在率性和优游中,让文学回到生活,用写作的方法将生活再过一遍。文学成为生活本身,过往的日子不再“东风旧”。

  《何曾东风旧》内容纷繁,如生活一样丰富。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点滴感怀、草木之情、山水之象,等等。人生有大事,但更多的是陷于日常中的小事小情。这是生活的俗相,也是杨清茨之于生活的细致与尊重。杨清茨不拘题材,凡事皆可入文,且可以品出其中滋味,并有所思有所悟。品生活,其实重点并非生活如何的多彩,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品的心境。生活,并不只是实时观风景谋生存,身后留下的足迹,心中落下的印记,有时似乎比如流水而过的此景此情更有价值。如此,“品”成为《何曾东风旧》的书写要意,也触动了我们之于生活的态度以及浓淡相间的情怀。

  杨清茨偏爱将生活的一些场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往日便呈现在眼前浮于心头。这时候的她,既是生活者又是旁观者,还是时间的掌控者。她总是将原生的生活时间降速,将场景视作一幅幅工笔画,细细地检视与捡拾。这么做,是为了让回味更细腻更充分,也是对冲生活现实中的匆忙与粗粝。原生的生活质感,浓郁的生活本味,在平实的书写中产生极强的亲和力。因而,给我们带来的阅读感觉是淡然和空灵,可以柔化我们生硬的脚步和因焦灼而生的荆棘。《何曾东风旧》并非以铺陈杨清茨个人化生活为目的,而是让我们体会她如何调整心境,如何与曾经的生活相处。对此,她提供的不是方法,而是让我们感受到适时从生活中抽身而出,饶有趣味地品味生活是一件美好的事,也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当下最为缺失的。情况常常是这样的,我们不缺生活,缺的是以质朴心将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本真。

  散文与生活的关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密。以散淡集聚生活之美,以细枝末节的小事意指生活的辽阔,在家常事中展现生活的意趣和特有的宏大,这是散文书写的重要一脉。有时,这样的文学成了生活最有效也是最有意味的拯救者。杨清茨以清爽怡情之姿态擦亮散文之心,让文字在生活中自然生长。在这过程中,她以“散文时间”观照“生活时间”,在心理和情感上对生活现实重新定义,重新建构自我与本我、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人间温情、行走记忆,在生活原生态里,也在她的体察与体验中。自我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世界,这些关系归结为一点,其实就是生活与生命的关系。瞬间即长久,哲学意义与生活价值展开对话。杨清茨的书写并不是为了永恒,而是将生活中那些原本就可永恒的记忆以书写的形式落在纸上,刻在生命之路上。

  在书写和呈现生活底色中,杨清茨努力彰显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质感,将《何曾东风旧》置于密实又柔韧的文化之境中。从当下文化的具实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心领神会,她在汇集散落于生活中的文化碎片,擦亮岁月深处的文化身影,注视文化之于生活的润泽。尤其是她对于古典人文的挚爱,使得她的生活有别样的气质,笔下的文字也多了一分文气。这是她真实生活的如实表达和有心书写,也是在滤净生活中的杂质,让作为底色的文化鲜亮起来,更是在思考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在《何曾东风旧》中,文化是轻盈的,如清风薄雾吹润,文化参与生活,不仅是愉悦身心,更是在讲述文化之于生活和生命的不可缺失。我愿意把她这样的书写理解为对文化的敬重,是对浮于生活表面的我们的一种提醒和启发。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