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诈骗魔爪

http://www.scol.com.cn(2022-8-11 17:24:4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严奇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有的不法分子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有的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有的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电信诈骗的“魔爪”伸向了未成年人。(8月10日 《工人日报》)

  随着国家反诈骗宣传工作趋于深入,成年人与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逐渐增强,犯罪空间不断被压缩。诈骗分子遂向目标转向付费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试图通过“广撒网,多捕鱼”增加不法收益。虽然,其中涉及的犯罪金额相对不高,可背后衍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容忽视。

  诈骗分子之所以选择游戏、追星等话题设计诈骗场景,一方面在于未成年人热衷网络娱乐,另一方面在于其涉及领域的敏感性。未成年人被骗后无力报警,又担心被家长、老师责罚,不得不自吞苦果,替诈骗分子掩盖案情。此情势若不被及时遏制,毫无道德下限的诈骗分子甚至可能以“向家长告密”“向学校告状”为说辞,进一步坑害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受骗,直接原因在于“支付关”的失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然而,相对宽松的手机使用环境,却让未成年人屡屡绕过监督,用自己的钱或家长的钱支付消费。

  必须看到,在手机使用方面,家长与孩子往往存在认知上的矛盾。部分未成年人渴望游戏,渴望追星,渴望购物,但不少家长却不正视未成年人的网络需求,不注重引导教育,或一味地围追堵截,或一味地放纵隐忍。家长与孩子在网络生活层面上存在裂隙,导致未成年人遇到网络不法伤害后,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倾诉。

  多数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期,任何来自经济上与情感上的挫折,都会给他们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电信诈骗威胁当与网络霸凌、网络谣言同等看待。我们着力于科学研判未成年人网络行为,建立面向未成年人的家庭防线与社会防线,提供安全、隐蔽、高效的举报渠道,引导未成年人识别电信诈骗,熟练运用合法手段,自主维权。(严奇)
相关评论编辑:盛飞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