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师法”与“活法”——《诗学“活法”考索》读札

http://www.scol.com.cn(2022-7-11 10:08:37)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韩晗
作者:韩晗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韩柳加欧阳,三苏并曾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建树卓然的“唐宋八大家”。在这八位使人高山仰止的文化巨匠中,苏东坡极其特殊,与当中两位是父子、兄弟关系,又与另一位是师生关系。而且,这位特殊的“大家”,他在书法、诗词、文章、诗学乃至哲学理论、政治思想当中,皆有盖世之造诣,尤其作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要传统“活法”的转折者,其人其文,可谓千古流芳。

  西南民族大学曾明教授在《诗学“活法”考索》中,以胡宿、苏轼、吕本中三位宋代诗坛巨擘为对象,阐明了“活法”一说何以问世,又何以传承的过程。书中对于苏轼的论述尤其精彩,在曾明看来,苏轼在“活法”一说的起承转合中,起到“转”之作用,将“活法”这一诗学理论升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枢纽。

  要谈苏轼与“活法”的关系,首先明确什么是“活法”。简而言之,“活法”是宋代诗人胡宿首倡的诗歌创作概念,他以“诗中活法无多子,眼里知音有几人”成句,指出作诗应当师法自然、活泼生动,这与颓然消极、细腻曲折的晚唐诗风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这一诗歌理论提出的背景当然是北宋初年一扫晚唐以来各地割据的统一局面与百废待兴的盛世气象,当然也与北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的逐渐发育,生活美学观念的孕育与兴起有一定关系。

  《诗学“活法”考索》发前人未发之声,指出苏轼在文学思想上,师法其师欧阳修,将文学、学术与政治三类意识形态融于诗歌创作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创作美学理论,是对“活法”说的开拓与继承。众所周知,苏轼在艺术创作、文艺理论与政治思想上皆有不凡之举,而其诗歌也自成一家,如《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题西林壁》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多年来是小学课本里的必修名篇,诗中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春宵一刻值千金”等,亦是千古名句。

  多数人读苏轼之诗,感受其立意之美、修辞之精,但其诗则多含哲理抒发,除前列举两句之外,还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句,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对苏轼诗作给予赞誉——称其“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纪昀亦称其诗歌“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其笔下之景,多为直抒胸臆,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糅杂了作者的人生阅历与心灵价值,而这正是“活法”的精妙。

  曾明认为,苏轼的“活法”师法欧阳修,是对欧阳修诗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事实上,这既是苏轼对欧阳修在为人为文层面的精神赓续,也是一种基于“活法”的创新。与欧阳修相比,苏轼一生不可谓之不曲折瑰丽,而且正好又处于北宋新旧党人之争的政治变革期,可以说他拥有比欧阳修更加多元的思想资源,人生中两次贬谪、两次东山再起,一生活动轨迹横跨大半个中国版图,这样纵横豪迈的人生,也正是其可以不断创新、发展“活法”说的重要精神动力。因此,苏轼比欧阳修、胡宿等前辈,更懂“活法”之精义。

  苏轼是四川人,千百年来被视作四川文化的骄傲。据历史记载,自嘉祐元年(1056年)出川赶考之后,苏轼除了年轻时两次返乡为父母守孝之外,之后再未踏足家乡,形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与灵魂上的自我超越,其人生潇洒豁达的“活法”与诗学思想上创新求变的“活法”融会贯通,终成一代文宗。在四川的历史上,有很多像苏轼这样的思想者,他们来自四川,走向世界,既属于魂牵梦绕的四川,更属于广博深邃的人类世界。(作者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