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策源”和“建圈强链”如何互动

http://www.scol.com.cn(2022-6-26 9:45:30)  成都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
作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付海东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高级总监

  程文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水木学者

  ?“创新策源”要成为“建圈强链”的根本驱动力

  ?“建圈强链”要成为“创新策源”的物质依托和价值实现土壤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坚持把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成都加速度。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那么,成都创新自身如何跑出加速度?关键增量的增量从何而来?现代产业体系的竞争优势支撑又在哪里?对于记者的这些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水木学者程文银和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高级总监付海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强“创新策源”和“建圈强链”的互动或为成都破题“密钥”。

  开放创新 要在“留住”和“引进”上下功夫

  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坚持“开放创新”。程文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等数据看,成都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成渝经济圈的建设更是为其对内开放提供了战略支撑平台,非常适合发展为开放驱动型的创新城市。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科技生产力的重要渠道。”他说,从数据看,成都创新“家底”丰厚,有高新技术企业7800多家,各类市场主体340万+,在蓉高校院所60余所,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了北京、上海、深圳,但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却远低于后三个城市。从海外人才引进看,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留学归国人员数量也远低于后三个城市。所以,对成都而言,既要注重培养人才,也要注重留住和引进技术人才。

  同时,成都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高于深圳,但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却远低于深圳。这意味着,成都在留住和引进技术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成都风险投资(VC)数量及其活跃数量、私募股权投资(PE)数量及其活跃数量都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风险投资是最能够容忍失败的资金支持方式,这一机制的不足会影响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因此,建议成都一方面应加快投融资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加强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和失败容忍度。

  改变格局 要让创新型企业真正当主角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更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付海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很多城市一样,成都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突出的原因大致有几点:科技成果本身转化应用价值偏低,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保护意识和效力弱;缺乏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构和个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处置难”等。

  针对这些问题,他对成都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出了5个建议:首先就是从战略上改变科技创新中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现有格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力量。企业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承接者以及科研成果收益兑现方,大力引育创新型企业,尤其应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头部企业的培育。让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担任主角,以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科技专项计划和应用研发创新,引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科技水平提升。构建多种形式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参与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高校院所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

  二是提升源头供给的质量水平。建议围绕成都重点产业链,搭建科研端与产业端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培养专业的科研转化经纪人,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并与风投机构、孵化器企业等共同合作,推动孵化出更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挥“创新策源”价值。加速建设成都市知识产权赋能中心,促使优质知识产权生产和汇聚,为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提供靶向赋能。

  三是加强利益共享与保护机制建设。鼓励科研人员申报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科研项目,通过合同提前约定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和权利归属,确定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双方利益分配比例。持续巩固以西南交大为代表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成绩,深化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建立市场导向的第三方评价制度。

  四是探索产学研有效协同的方式方法。通过设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公室,将已有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匹配对接,同时将其作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平台。推动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继续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深化校院企地协同创新。聚焦重点产业打造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行业类中试研发平台,建设中试熟化服务平台。

  五是完善人才和机构中介体系。建立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活动有序的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技术交易市场;深化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培养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队伍,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和引导传统科技服务从业者,包括企业研发设计人员、专利代理机构、律师、投资人等转型从事技术转移服务工作。

  不可偏废 要使“创新策源”和“建圈强链”互动

  成都拥有2000多万人口,正致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早日迈入世界城市行列。付海东说,根据近百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规律,世界城市需要高质量现代产业作为基本物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产业跨越式升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所以,成都需要同时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篇文章,全力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才能奋力立于新一轮工业革命潮头。”

  一方面,“创新策源”要成为全市“建圈强链”的根本驱动力。发达城市经验表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是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之母。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呈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已成为“科学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通道。成都要打造以天府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集群,增强基础研究的策源能力;打造一批汇聚世界顶级研发资源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策源能力;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能力。加快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现有基础学科专业体系。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助力科技自立自强。高端人才是引领“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的关键力量,要以基础设施集群和高校院所等为依托,聚焦建圈强链重点产业方向,招揽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建圈强链”要成为全市“创新策源”的物质依托和价值实现土壤。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小子集至少包括高能级创新企业、高活跃创新资本、高智能人才资源、高质量技术成果和产品成果。为此,成都应注重在“强链”中锻造“创新策源”,避免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遵循“未来的产业,现在的技术;未来的技术,现在的科学”的主线,瞄准培育未来有竞争力的产业,研判现在需要布局并取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瞄准培育未来具有策源力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判现在需要布局并产生原创性成果的基础科学研究;瞄准关键产业补链强链,整合整条产业链资源,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攻关,抓紧招引和培育一批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级产品级大项目大企业。也应注重在“建圈”中助力“创新策源”,要不断提升城市营商环境水平,搭建城市产业场景,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主体的用地、用能、用数便利度,持续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评价机制、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发力,不断探索包容性创新政策,让高质量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价值转化与实现,打造一批引领未来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技术和产品成果。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