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味象 立心铸魂:东坡文化与当代书法新论

http://www.scol.com.cn(2022-3-4 11:00:02)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连超
作者:连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苏东坡波澜壮伟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神。虽境遇坎坷,他却始终秉持“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逸之心与“天真烂漫是吾师”的淳朴之情。其生命之波澜,至黄州一变;其诗文书法,也随之一变。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可谓几度沉浮,却最终成就千古风流。他对“真”的探索,对“意”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脱,对“人生”的哲思,是“艺道合一”思想在文艺中的视觉表征。苏东坡既重视儒家的“有为而作”,又倾慕佛家的“明心见性”,亦追求道家的超然旷达。儒家令他建构了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佛道则使他消解了桎梏异化的世俗杂念,从而臻于“审美化生存”之境。他革新笔墨所架构的形式本身,丰盈主体所塑造的审美意象,进而通向生命本源之“道”。苏东坡晚年曾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又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无疑是他最为忠实的心语,亦是他最为豁达的胸襟。苏东坡贬谪时期的诗文创作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深刻体认基础上,更加趋于直面现实、正视人生、抒发情怀、咏物言志的现实主义表达。其忠义之心、赤子之情、宏博之理、奇绝之趣在现实主义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三个贬谪之地,既实现了他文艺创作的飞跃,又实现了他人生境界的升华。正因此般别样的人生地图,方有融通超越的东坡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化语境中,对苏东坡的诗性精神、淑世情怀与艺术追求进行再审视、再解读、再创造,可进一步增强书法作品的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通过书写经典阐发东坡文化之本体内涵,探索东坡精神之现代转型,思考东坡文艺的当下潜能,可构建传统与现代衔接的内在理路,为当前书法的创新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

  苏东坡基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与艺术规律的辩证认识,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和“自出己意以为诗”的创作观念,极富革新精神和时代特征。苏东坡为我们奠定了崇高的美学标准:以澄怀味象为本,以立心铸魂为根,饱含悠远深邃的文化想象、超然恣旷的诗性精神,运用新颖生动的诗画语言去物化自然和美化人生。书法经典在生活实践中自然而成,无需人为刻意加工。文本内容如何书写,主要取决于书家的专业素养与艺术情感,当代书家需兼顾书写的文化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泥古不化、文墨相离最终难成其道。

  书法创作须文书共美,且无错字之瑕,方可称善。当前书坛不乏内容媚俗、意境拙劣等文化品格缺失的作品。对文辞的选择,可充分体现书家的综合素养,并直接关乎书法创作的文学高度与思想深度。书法之创新,文辞是根基。书法有了文辞之“境”,其墨韵之“意”才更有味道。苏东坡推崇“尚意”,追求文墨一体,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其思想境界、艺术精神相贯通。书法创作唯有以深刻的文学内涵和崇高的审美意趣相融合,方能形神兼备。当下不少书法创作者往往抄录一些自己都未曾理解的诗文,过于强调笔墨的趣味性和作品的视觉化,而忽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与文化特质,导致历史与现实脱节、主体与客体分割、内容与形式相离,且为了投稿参展而陷入一种程式化书写。此类作品既不能打动自己,也不能感召观者,更无法影响来者。

  以苏东坡经典现实主义贬谪诗为主题,要求对苏诗必须深入研究。对书写文辞及古人心性唯有感通神会,方可达到文墨兼优、人书合一之境。这种尝试将有利于阐扬苏东坡的人生哲理与艺术精神,同时给当下书法创作以启示,即书家在凝炼笔墨技术的同时,应积极提升个人的学术素养,将文字书写延伸至文本观照,继而经艺术想象提炼为诗意表达。由是形成一种以学术引导创作、以创作充实学术的氛围,使书法艺术在承扬经典上更加全面而深刻。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