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程化理念和系统科学原理布局农业科技研究

http://www.scol.com.cn(2022-3-7 11:24:46)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蒋小松
作者:蒋小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又到全国两会时间。本期思想周刊邀请4位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分享他们对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的看法和对策建议。敬请垂注。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贯彻落实文件,需要回到乡村振兴的五条路径上来认识“全面推进”。所谓全面推进,毫无疑问就是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既是乡村需要振兴的五大方面,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五个发力点。五个发力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我们既要把这五个发力点分别找准,又要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五力齐发,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力点。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是乡村农业产业振兴。振兴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是决定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得到极大发展,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的竞争地位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相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尤其重要。科技支撑,往哪个方向支撑呢?兴旺的农业产业,是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生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农民有利益回报、朝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的产业,是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产业,是具有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生物科技内涵的产业,是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高的产业。为此,我们的农业科研必须在“顶天立地”上着力:既要有人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攻克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更要有人在绿色田野里攻克农业产业振兴需要的应用性技术问题,“顶天”要顶得上,“立地”要立得实。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农业内部可以独立解决的。我国农业科技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和突破,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我国的生物学、遗传学、经济学、运筹学、信息科学、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时代的农业科技已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多学科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因此,围绕乡村振兴的科技需求,以工程化理念和系统科学原理来布局我国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由此取得成果,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支撑。当前,我省正在建设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把现代种业摆在先导性产业之首,而现代种业的第一推动力是育种技术创新。如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就找准了发力点。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发力点。农民增收与农业产业乃至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现代农业产业,不局限于农业产业本身,已经通过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和拓宽产业范围,成为集一二三次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因此,我们还要跳出农产品生产本身来认识农业产业的兴旺。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解决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特色的问题;优化生产体系就是要解决生产各环节互不相干的问题;优化经营体系就是要解决全产业链的组织机制问题。就经营体系而言,我认为它属于乡村组织振兴的一个内容。据调查,我省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突破10万大关,其中普通农户占90%以上,社均户数仅为40来户。壮大农民合作社,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他们的农民及其家庭农场都是功能齐备的组织框架下的一分子。所以,我们要从建立功能齐备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使现在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弱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转向建立支撑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从事适度规模生产的农民成为合作社的股东,既解决农户标准化生产问题,又构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连接机制;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合理、均衡、稳定分享全产业链的利益,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讲,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乡村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过去,伴随产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系统性环境危机依然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的面很多,坚持绿色发展是其中的关键点。建立生产源头安全控制体系,研究和推广具有绿色发展科学内涵的种养循环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比如畜禽粪便还田,不能一施了之、一灌了之,要以安全性评估和土壤容量为基础,确保土壤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一是从饲料源头减量,在饲料生产中用有机矿物元素替代无机矿物元素,可减少50%-80%的重金属排放量,节约50%以上的矿物资源。二是严格源头安全性评价与管控。分别建立土壤、水、大气的安全性评价与控制体系;精准施肥、精准用药,建立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全过程跟踪安全评定体系,实现可追溯可管控。三是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循环发展模式。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应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物质流动平衡规律和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地做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整体规划,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比如四川施行的玉米全株青贮用于饲喂牛羊,与使用籽实玉米相比,不但饲料养分增加一倍左右,而且缩短了玉米的生长期,关键是没有了秸秆,也就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的问题。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人才,涵盖面较广,这里主要谈乡村农业产业人才的培养。考虑到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即平常所说的“386199”部队)占比较大,不少的村甚至远远超过一半,因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一步一步来,向农民传授科技应从实际出发,从最简单的环节开始。一是要针对农民的文化基础和技术吸收能力开展务实的技术培训,包括培训班讲授,田间地头牧场圈舍的现场示范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培训。后两种方式更为有效,讲课要讲得通俗易懂,操作示范要细致入微。二是通过全产业链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技术进步,但是要注意首先让农民从最简单的技术环节入手,把支撑全产业链的技术链上的最简单环节交给农民,也就是商品种植或商品养殖。总体而言,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类施策。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阐述得很全面,高屋建瓴,指出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是中华文化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是相互交融的。比如搞乡村旅游,如果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把农民都搬走了,没有原住民的乡村,就失去了乡村历史和农耕文明这样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的探索很有参考价值,第三方作了评估,维护好了农民的利益,既盘活了宅基地资源,有财产性收入,农民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故土,乡村固有的“魂”加上乡村现代的“形”,乡村旅游何愁没有客源。再说,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农业清洁生产,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层面的事情,也是精神文明层面的事情。为此,要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倡导资源节约、引导绿色消费等,使农民在组织框架和制度约束下自觉履行治理环境的主体义务,这样通过环保意识的强化,树立乡村文明新风,过上乡村的现代文明生活。(作者系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相关评论编辑:盛飞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