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刷脸”司法解释,确保智能技术惠及万民

http://www.scol.com.cn(2022-3-10 16:04:1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韩欣
作者:韩欣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作为报告的起草人,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郭竞坤就报告中提到的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等内容进行了解读。(3月8日 中国新闻网)

  对人脸识别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如今该技术已经日趋成熟。随着应用场所、功能的逐渐增多,人脸识别话题争议不断。从“人脸识别第一案”的“我不同意”,到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行为的性质和责任。人脸识别正走向法治,逐渐在便民化、人性化方面完善。

  关于人脸识别问题,争议主要集中在“能不能”。值得注意的是,在人脸识别第一案诉到法院的时候,有关规则还是有空白的。当然,目前在法律层面,《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及前述《规定》等法律文件,构成我国对人脸识别进行规制的法律框架。但远远不够,更为具体的问题是:地铁等公共服务部门是否可以应用人脸识别?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应遵循哪些原则?学校课堂是否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出勤、听课等情况?由此看来,相关法律仍需细化完善,为人脸识别技术提供再生空间。

  “刷脸”技术有着天然的非接触性、主体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同时也具有无须携带、易于采集、成本低廉等特点,只要能安全“开采”,将是用之不竭的“富矿”。可以注意到,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领域极其广泛,抛开争议问题,人脸识别还有“善良”的一面,非接触式的“刷脸”可以避免身体的物理接触和病毒传播;执法部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有利于打击犯罪,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提升公众的安全感;机场安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明显缩短身份验证时间。如何汲取其中营养,还需在法治框架下,总的来说,仍需一种“你情我愿”的相互信任感存在。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需心怀敬畏之心,不敢轻描淡写,更不能谈其色变。当人脸识别技术诞生之时,就该意识到与其并存的风险,所以无须“贩卖焦虑”,而是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便民利民、安全、公平的根本原则,依照相关法律使其有序化运营,并能经得起人民和时间的考验,而不是堵住民生“小切口”,做一家独大、拥有独家话语权的新时代“霸主”,要明白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慧的“容器”。(韩欣)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