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与青春:《只此青绿》的当代隐喻

http://www.scol.com.cn(2022-2-18 15:52:14)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宋学勤
作者:宋学勤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舞蹈编导周莉亚和韩真,因为被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吸引而去故宫观展,并受其启发,获得灵感,据此创意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今年春节,其片段作为独立节目登陆春晚。这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方式结合诗歌中常用的联觉(通感)手法,演绎出的一场纯中国韵味的舞蹈。

  青绿:从色彩到舞蹈语言再到文化的多次转换

  将视觉上的青绿,转为绘画动作和画面线条、色彩的模拟(舞蹈动作),再转为审美意蕴上的青春和生命,再转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符号,再转为舞蹈语言中的人体运动定型(比如身体重心下倾,果断爽利地甩袖),在不断的思维转换和艺术语言转换之中,隐喻和通感这种手法的广泛使用,使得转换得以完成。

  基于“青绿”的隐喻,不仅是“青绿”成为一个舞蹈的意象,使得主题得以深化并带给观众更多解读空间,也符合时代语境;通感,则使诗歌、绘画、舞蹈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及其具体的艺术语言能够加以衔接并贯通。比如高耸的发髻既代表绘画中皇家画院的高贵,隐喻士大夫的独立气质,又把舞蹈演员的扮相和绘画中的高耸山峰加以结合,转化为舞蹈中连绵移动的青绿山峰;服饰上青绿两种主色调在明度和纯度上的转折变化,模拟山峰层峦叠嶂、湖水因风皱面的视觉效果,隐喻江山的丰富多彩与瑰丽雄奇;舞蹈演员的身体往下沉,但发髻却始终高耸,不仅是对具有雅士文化之气的王希孟的致敬,更表达览众山小、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自信。

  士气:激活古典的最佳切入点

  从激活古典的角度来说,中国台湾地区的林怀民的《云门舞集》《行草》等已经探索出了一条从中国古代书法中汲取营养,甚至直接将书法中的书写动作和书法线条(运动轨迹)转化为舞蹈语言的路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优秀的书画作品中都是作者的心灵轨迹的外化,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一种体现和延续,因此找到这种生命精神,并加以吸收、衔接和转化,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再次激活古典。

  士气在《只此青绿》中的体现,概括为高、静、贵、礼。瘦与高,土黄色、柠檬黄与贵,石青与静,仰望动作与礼,等等,都构成联觉关系。这部舞蹈作品中的士气,从形而上来说,宇宙和空间观念被植入到舞蹈语言之中,比如太极、阴阳、气化;从形而下来说,袖手、束腰、高耸的发髻等,随着演员动作的节奏和在舞台上行走的轨迹,仿若进入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之中,一边游憩,一边畅叙幽情、细绘丹青,塑造出“名士之游”的空间,而此时的“青绿”已经从一种颜色变为了舞台上塑造出的一个翩翩名士,更进一步说,是作为具有悠久名士传统但又有新面貌的“文化中国”。

  青春:传统文化走向时尚唯美的最好方式

  如果说联觉(通感)是诗、舞、乐、画能够相互贯通的技法规律,那么青春所内含的生命力则是四者能融为一体的关键所在。王希孟是青春的身体、青春的年龄,此作品里演员们也是青春的身体、青春的年龄,青绿山水画对应是春夏之季……青春的典型元素不仅仅是反复被强调的王希孟的18岁,不仅是青绿设色,乃至于舞台的服装、化妆、道具、灯光在色彩上体现出的轻快感、明亮感,也是在暗示我们,如果说士气对应的是那个有悠久传统的精神意义上的中国,那这里就是一个走向未来的青春的中国。士气与青春,分别对应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部分和中国古典文化在今天的生命力,也因此就极容易引发新时代下的“文化自信”之感;甚至可以说士气为中国文化之“正”,青春为中国文化之“新”,守住士气才能守正,而没有创新则中国文化没有未来。最终,青春与国家(江山)合二为一,隐喻了当代青年的使命和建设祖国的担当之间的必然联系。

  作为舞蹈诗剧,包含了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但春晚版截取了其中一部分,突出表现视觉上青绿设色的篇章,把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叠嶂的群山与舞蹈动作的节奏组合起来,与当前青年人的“国风”热潮呼应,这也是此节目虽来源于古代题材却能吸引现代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