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http://www.scol.com.cn(2022-1-24 9:32:37)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蓝定香
作者:蓝定香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实践证明,高素质的焊工、车工、铣工、铆工、电工、钳工等一系列优秀技能人才,在制造名优精品、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时代,如何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由四川省社科院、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川观智库专家学者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十九冶”)进行了持续的样本观察,通过对企业创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办技工学校、以赛代练等探索进行解剖分析,为相关企业和部门做好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联合调研组

  样本观察

  校企共同发展,有效整合高素质技能人才资源;建立激励与淘汰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训练和实战结合的培养体系;为大师级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校企融合

  让学生能看懂图纸也能动手操作

  顶尖的技能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但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技能人才招工难、培养难、学以致用难等问题。

  中国十九冶探索的路径是,建一所集学制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评价、就业创业、技能竞赛于一体的技师学院。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工学一体”的要求,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能看得懂图纸,也能动手操作,既符合职业院校的培养标准,更要符合企业施工生产的需求标准。

  联合调研组认为,加强大型施工企业自有技师学院的建设,通过自身专业的人才培育优势,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进行“人才与技术”输出,从而帮助企业和自有技师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校企共同发展。有效整合高素质技能人才资源,将形成企业的“撒手锏”,既成为企业的科技研发“智囊团”,进行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广转化新工艺、新技术,又成为企业的攻坚克难“突击队”,哪里有急、难、险、重或高、精、尖的施工任务就奔赴哪里。

  坚持以赛代练

  让技能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时代在进步、行业在发展、产业在升级,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去学习先进,超越先进。中国十九冶从2011年开始派出教练或选手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此紧跟行业国际发展形势,掌握前沿的技术标准、行业需求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第43—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都来自该公司。

  联合调研组认为,参加国际比赛是中国年轻技师展现实力、比拼本领的舞台,更是一个彰显中国技能水平、创造能力的窗口。通过参加比赛,消化、吸收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再反哺、改进国内技能培训的方式方法,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意义重大。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奖,最终要落脚到企业的创造力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挑战,结合参加多类别、多层次职业技能大赛的经历,创新建立激励与淘汰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训练和实战结合的培养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出来的世界冠军、技能大师、技术能手,不是放在展览馆里的金字招牌,而是作战于前线的顶梁柱。将他们放到最需要、最适合的位置,才能实现对双方的价值最大化。

  尊重崇尚大师

  让独门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培养出一个大师不难,难的是批量生产大师。中国十九冶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延续和发展“师带徒”这种“薪火相传”的传统培养模式,以此来探索解决“独门绝技”后继无人的问题。

  联合调研组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重要平台,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为大师级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让企业不断涌现大师、吸纳大师、成就大师,成为不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沃土,其中的关键是更好建立人才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甚至命运共同体。

  对策建议

  坚持党管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高水平、高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探索技能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将其上升为制度化规定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联合调研组认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障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党的队伍结构、组织体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密切党和工人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时刻与党的建设同步发展,积极在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要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产业工人,培育产业工人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并同时培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塑造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联合调研组认为,有条件的企业要建好用好自有的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没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与职业教育院校的联系。要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借鉴先进经验,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高水平、高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处理好校企、普职、产教、师生等关系,聚焦现阶段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制度创新和资源供给。

  对于企业自有的学院来说,主动融入企业发展实践,实现自身发展是生命线所在。抢抓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战略机遇,办好企业自有的技师学院,使学院作为企业的“人才工厂”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孵化器”发挥更大作用。企业除了加大对学院的政策倾斜和业务支持以外,还要主动帮助学院对接各类资源,争取各种政策支持,为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于教育系统的职业院校来说,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强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高效合作,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围绕学院的优势特色专业,积极争取各类基金和项目支持,着力提高“订单班”比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要前瞻性地研究企业在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用人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处理好学校发展与企业需要之间的关系;要持续开展教学教法改革,用好各种数字化手段,探索效果更好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真正“职业”“敬业”的技能型人才。

  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的人才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深化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认识。始终秉承开放的人才观,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才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联合调研组认为,要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以用为本、全面培养,打破各种界限,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实行校招与社招相结合、个人和团队相结合、引才和引智相结合、内培和外派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并形成人才在不同层级、不同专业和企业内外之间良性互动、有序流动的局面。要坚持进行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人才梯队,在不同的人才类别中,打造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在不同的水平等级,拥有较为合理的高、中、低层次人才结构。特别是在“冠军”“大师”的培养中,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级的层次齐全、高低搭配的培养体系。

  坚决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

  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代代员工继往开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迭代式的改进,才能收到日臻精进,止于至善之效。

  联合调研组认为,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平台的作用,使之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充分体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高素质技能人才等级评价、绩效评价、贡献度评价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让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获得经济效益和精神感受的双丰收;形成依托技能人才队伍开展微创新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包括小发明、小创造、小诀窍等在内的成果,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坚持“以赛促训”的成功做法,加速技能人才成长。

  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仅属于企业,更属于社会,属于时代。应全面礼遇厚待技能人才,大幅度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认同感,提高其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充分发挥其“代表人民”和参政议政作用;对于符合条件的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开通其晋升本科院校的绿色通道,同时公务员甚至干部招考中应平等对待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来自企业的技能人才;应通过新媒体矩阵,塑造充满正能量的新网红形象,以技能大师为载体向社会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建设制造强国的企业使命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此,需要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辅导、提升和打造;整理总结近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索技能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将其上升为制度化规定,完善优化制度体系,形成或修订相关标准,推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的2.0版本。

  (执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蓝定香,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文丽,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陈富永,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宇,川观智库研究员邓也)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