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突破 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http://www.scol.com.cn(2022-1-24 9:31:39)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廖茂林
作者:廖茂林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将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到成德眉资都市圈建设中,将为都市圈建设开辟一条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人本回归的新路径

  ●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的现实条件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模式和发展重点进行调整试验,是公园城市建设示范推广的重点和难点

  ●应推动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场景营造为核心推动成德眉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产集聚辐射功能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成都区域经济共同体,培育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展新动力的关键支撑。作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力量,成都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也是助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突破,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将为成都都市圈建设开辟一条独特路径,也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实体支撑。

  把握战略意义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突破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开辟了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都市圈建设的新路径。都市圈作为一个跨边界、多尺度的空间地理区域,面临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变革区域内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实现区域生态价值,实现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动态调节平衡的发展要求。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城市建设理念的一场革命,确立了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理念。按照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求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将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到成德眉资都市圈建设中,无疑将为都市圈建设开辟一条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人本回归的新路径。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突破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要素的一体化集聚和去行政化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但就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同一都市圈中“塌陷”与“断层”,“虹吸”和“被虹吸”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破除要素自由流动障碍,通过区域综合环境的提升和自然、经济、文化、制度等的建设,推动区域要素一体化集聚和无障碍迁移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园城市示范区突出城市的一体化与系统化发展,紧扣宜居环境、宜业环境、创新环境和新经济场景、新消费场景、新服务场景、新业态场景等影响区域要素集聚的核心环节,以环境营造和场景打造为重点,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在生态本底上嵌入公共服务设施和高效生产空间,从而推动高端要素有效集聚,塑造新的区域比较优势。以其为突破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无疑将为区域要素集聚提供一种全新的载体形式与集聚路径。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突破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完善区域治理体系提升区域治理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当前,树立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弹性和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都需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予以支持。特别是面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发展,更需要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管理理论与实践变革,形成新的绿色治理观。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对城市和区域层面开展绿色发展实践的全新探索。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突破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无疑为包括跨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区域绿色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变革、区域生产生活方式改进等在内的区域绿色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

  识别问题挑战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尚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与实践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规范和标准是杠杆、是导向。但目前来看,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更多的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践行,虽然在成都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划建设体系和大规模示范推广的成熟模式,也并没有国家部委牵头制定的相关标准。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的现实条件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模式和发展重点进行调整、试验,仍是公园城市建设示范推广的重点和难点。

  生态资源运营模式和生态价值转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尚需完善。实现生态资源运营、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将生态效益切实转换为经济效益,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突破,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就目前而言,成都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生态资源运营模式和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能否形成完善的生态资源运营模式和生态价值转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仍是公园城市示范区能否作为区域层面推动同城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推广的关键。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与成德眉资同城化战略的一致性程度尚需提升。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牵涉面广、涉及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而对于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而言,其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被提出,肩负着率先突破、率先融合、率先成极的发展使命。长时间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需求与短时间的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如何平衡、如何突破,成为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突破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构建推动路径

  推动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构建成德眉资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的生态网络。基于自然基底特征与行政区划分割的现实,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中分布着很多集聚规模和开发强度相对较低,但却职能突出、配套良好的城镇与村落形态。同时,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龙门山、邛崃山、岷江、沱江、涪江等山地、林田、水网镶嵌其中,结构稳定、形态丰富。这为成德眉资同城化中构建公园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本底。当前,构筑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已成为四市共识。在此基础上,一是要构建跨行政区的公共生态空间。突出龙泉山的跨界共建与绿色发展示范效应,合力打造都市圈共享的世界级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二是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与区域蓝道、绿道、景观道交织的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的生态网络。一体化建设绿地斑块、湿地斑块,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通过绿色、蓝色生态走廊与外部生态网络连接的绿道网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生态网络系统。

  以场景营造为核心推动成德眉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塑成德眉资都市圈区域生活空间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同城化发展的基础。推动成德眉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强成德眉资四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同标共建。在成德眉资四市推广建设城镇社区、乡村社区和产业社区三层次社区场景,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提升生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二是以公园城市场景营造为核心,打造成德眉资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平台。探索组建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养老服务联合体,增加多层次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平台,推动公共服务跨区域集成共享。三是共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大都市生活圈。建立多层次、立体化、跨区域的交通网络体系,以交通发展为牛鼻子,通过“交通+休闲”“交通+居住”“交通+生态”“交通+物流”等方式引领支撑各类生活功能开发。

  强化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产集聚辐射功能,打造成德眉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内部经济关系的发展,产业是核心纽带。借鉴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经验,打造成德眉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至少要完成以下两方面任务:一是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核心,构建成德眉资一体化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空间重构。探索城市毗邻交界地带产业一体化发展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快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和交界地带的融合发展,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培育若干以成都为中心、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样板,有能力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的区域产业生态圈。二是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依托,打造创新生态链,凝聚创新驱动合力。强化成德眉资协同创新,构建以成都市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德阳、眉山、资阳为支点的成德眉资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四市产业与区域共性发展需求,打破区域界限,构建网络化、智能化、市场化的科技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平台体系,促进跨区域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

  破解发展制约,形成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合力保障。一是规范公园城市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探索设立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建立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体系,发挥成都的示范引领作用,复制公园城市示范区,发展形成成德眉资公园城市示范群。二是完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与机制,构筑成德眉资同城化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一方面要加快形成成德眉资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支撑。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环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产业生态化技术、节能环保型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为成德眉资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引领。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成德眉资生态价值产业化转化的机制保障。以成都为核心,探索构建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城市生态资产统计评估交易系统,探索推进生态要素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生态产品供给与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生态资产账户异地增减平衡等激活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的路径方案。三是以平台共建为突破,加快形成成德眉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支撑。推动四市加强跨区域生态保护与合作,合力共建排污权、水权、林权交易市场,西部碳交易中心和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推动建设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构筑同城化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作者廖茂林 潘家华 边继云 分别系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可持续室副主任、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