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http://www.scol.com.cn(2021-12-23 8:11:52)  成都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陈涛
作者:陈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已成为各大城市群竞争的核心角力点。今年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对成都打造以协同和开放为支撑点的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建设创新人才聚集高地提出了新要求。

  成都人才发展

  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重大战略创造历史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规划相继出台,成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与上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度叠加,区域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基于此,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效应、提升区域人才协同力、加大人才对外开放水平,已成为成都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西部领先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的核心议题。

  和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中心城市相比,“成都作为极核城市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有待加强,特别在人才发展均衡性、一体化以及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方面还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一是人才发展均衡性不够。多年来,发展不均衡问题始终困扰成渝城市群发展,特别是夹在双城之间的资阳等城市,形成了强烈的人才虹吸效应。相比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区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不多,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还不够,对其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且内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其中成都和重庆市主城区具有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创新人才资源,而其他地级市科技创新基础还相对较为薄弱,区域协同创新的引领和示范能力有待增强。

  二是人才一体化程度不高。人才一体化是统合区域人才资源的关键性技术,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人员流动性相较发达省份还相对较弱,人才流动跨度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在于跨省跨市行政壁垒和户籍制度方面的限制以及同城化建设进展缓慢。再加之,缺乏大型的人力资源协同服务平台和人才资质互认共享体系,阻碍了人力资源的跨区域合理流动,无疑会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绩效。

  三是产才融合链互动不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而产业的核心在于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如何促进产业和人才的互动、汇聚产业技术人才,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协同性还不紧密,尚未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由于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产业集群,很难在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的人才链,进而无法实现产才深度融合。

  建设“双圈”创新人才

  集聚高地的突出优势

  一是人口优势和人才红利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近1亿人口和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动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以2094万常住人口首次进入我国超大城市行列。超大城市,意味着更强的城市吸引力,也意味着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截至2020年,四川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0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7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71万人,人才规模居西部前列。

  二是新空间格局推动人才集聚。成渝地区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跃升。成都和重庆正加快构建相向而行的发展格局。2020年底,成渝高铁提速至62分钟,标志着西部两座超大城市之间实现高铁公交化运营。在航空和陆海通道建设方面,成都作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2021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作为我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有力推动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与北上广其他三大机场群形成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相互支撑的协调发展格局。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北部湾城市群建设。随着《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出台,以成都为中心、多点支撑的现代化都市圈逐步形成,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和西部连通世界、对接全球的重要支点,为人才集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平台。

  对成都建设创新人才

  聚集高地的策略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先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本篇着重从“协同”和“开放”两个方面提出对成都发挥极核功能、建设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的提升策略。

  第一,开展多维度的人才协同。一是政策协同。无论是“经济圈”还是“都市圈”,区域政策协同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其根本就是要避免“各自为政”的政策惯性,从政策同质化转向协同化,如成都人才政策制定应统合德眉资人才发展,充分发挥人才流动和带动作用,推动人才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二是管理协同。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之关键在于对照政策要求,有效促进基层单位充分落实;三是市场协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政策行为,也应是市场行为,可以说政策谋划是为了推动区域市场协同。如人力资源服务业属于典型的人才市场协同问题,要大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强信息产业和人才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产才融合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提升政产学研用人才协同服务市场的质量和能级。

  第二,推进深层次的人才开放。首先是观念开放。现代化发展首先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要充分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开放的价值。最为重要的是,区域内地方政府需要树立一种开放型的人才治理思维;其次是环境开放。成都要主动服务我国中西部发展,人才环境既要提供“硬”条件,更要提供“软”支持,充分利用成都的现代交通优势,通过打造国内外“人才飞地”“在地国际化”“候鸟型流动”等方式全方位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最后是机制开放。人才开放不只是人才流动,而且还关涉向人才放权,要破除“四维”,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一些基层单位由于缺乏常识和规律认识,在政策执行中反而强化了官僚主义技术,特别是对青年人才提出了不符合其成长规律的要求。面对向人才放权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亟须要加强基层单位对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认识和学习。

  作者:陈涛,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王思懿,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讲师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