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http://www.scol.com.cn(2021-12-1 9:03:26)  成都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邱耕田
作者:邱耕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包括坚持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那么,如何科学把握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回答。可以如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的一把钥匙。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他把自己的哲学就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既创造着社会的物质生活,也创造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实践成为了一切社会物质产品和社会精神成果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在实践活动中内含着人的精神观念因素,实践的发生及推进离不开一定精神观念的观照指导,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就发生了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当然,人的认识对实践又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但源于实践,还要回归实践,并对实践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实践,必须进行本土化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包括着两个基本的命题:一是要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求同识异法能给我们一个明晰的解答。求同识异法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把握事物的共性,又要认识事物的差异性。每一事物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或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采取求同识异的方法。根据这一认识方法,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这种共性之一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具有自身的差异性或个性。这种差异性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因时因地而变即要做到“时代化”“民族化”。那么,如何理解不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差异性呢?这还需要从实践的现实性谈起。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实践总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的实践除了具有客观物质性、属人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外,还具有时空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空属性表明,作为人的改造世界的社会物质活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必然要经历—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以时间和空间为自己的存在形式。时间的形式赋予了社会实践以变动性、阶段性等特点,从而在纵向维度体现着实践的差异性;空间的形式展现着社会实践的地域性或在空间地域范围内呈现着实践的差异性。进一步而言,就实践的空间形式来看,现实的实践总是处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即实践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性或国别性。这样,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特别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无疑是要指导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或国家之中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

  因此,根据实践所具有的特定空间形式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应当而且必须本土化或民族化。就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来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扎根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决议》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同样,实践的时间形式表明,现实的实践除了要占有一定的空间,还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时间性则赋予了实践以历史时代性。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只能是指导一定时代或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总是不同的。我们的任务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并从新的、持续变化的实践阶段中不断吸取促使其丰富发展的“营养”,从而在不断变动的实践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社会历史性工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蕴含着方法论意义的基本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应当坚持如下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表明,实践如果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样的实践必将是盲目的、自发的,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由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而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指导我们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第二,要坚持实践决定理论并促进理论不断发展的原则。即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时代变化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正是《决议》中所总结出来的坚持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种根据实践的时空特性和大众主体性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就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于“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坚持实践决定理论的原则,实际上是根据中国、时代和人民大众的具体情况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综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的过程,是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的、螺旋的双向互动的进程。所谓理论实践化,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发挥其对实践指导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回归和转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实践力量,从而使中国社会、使历史时代沿着能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前进和演变。所谓实践理论化,是指把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经过理论总结而向马克思主义转化,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的营养与动力。正是在这种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的进程中,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确保了其正确的方向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现实实践的推动下,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