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蹈厉、国亦兴起

http://www.scol.com.cn(2021-10-15 9:57:05)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焦阳
作者:焦阳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舞剧《骑兵》的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  

  10月10日,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打造的舞剧《骑兵》亮相成都城市音乐厅,受到观众热捧和点赞。作为2021年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的优秀剧目之一,该剧是1949年以来,中国舞台艺术史上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大型原创舞剧,展示了内蒙古人民骑兵对党无限忠诚、为国勇于牺牲的家国情怀和精神风貌。这部从草原来到蓉城的舞剧有哪些看点?本报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别约请了多位文艺界专家学者撰写评论。本期我们选取其中几篇评论,听听他们怎么说。

  跃马扬鞭、一队队骑手冲锋陷阵,叱咤在广袤无垠的草原尽头。舞台前区投影纱上缓缓散开的层层泥土,好似骑兵们策马扬鞭卷起的沙尘,又给人以硝烟弥漫的无限想象,最终汇成了两个大字——骑兵。这是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奖剧目、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创演的大型舞剧《骑兵》启幕时的壮烈景象。马蹄、冲锋、嘶鸣、炮火组成的声音图景与草原、战马、骑兵、扬沙构成的视觉景观,顷刻将观众带回到70年前的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骑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这支特殊的兵种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内蒙古艺术剧院以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精湛的艺术水准,将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以民族舞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大获成功。

  《骑兵》的成功之一在于准确把握了蒙古民族与马的情感关联与文化认同。世世代代在草原游牧生活的蒙古族被喻为“马背上的民族”,马不仅是其赖以生计的交通工具与猎捕工具,更被尊为有灵性的忠诚伙伴。蒙古族群众将马作为上天派来的使者——“神骏”,寄托了牧民对美丽富饶草原、善良纯洁心灵以及繁荣富足生活的希望。导演何燕敏表示,“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的体现,英雄与骏马是蒙古族审美的代表性符号。”并依此挖掘出骑兵这一特殊兵种在民族情感、文化心理、历史维度上的特殊意义。该剧大胆起用真人扮演战马,形象地展现出温驯与刚烈、欢脱与不羁并存的红鬃骏马“尕腊”,以迥异于传统蒙古舞的动作与程式,创造出充满力量感的舞蹈语汇、铿锵有力的节奏,呈现出富有感性魅力的民族美学。

  《骑兵》的成功之二在于以共时性叙事替代历时性的手法,完成了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叙事建构。该剧将历史的车轮倒转回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内蒙古草原,抓取了草原男儿朝鲁的3次身份转变关键节点,勾勒出内蒙古骑兵组建的历史语境与担负的时代使命。从不忍伪满政权的屈辱回归草原、回归朴实自由的牧民生活,到抗日战争爆发,挥泪诀别恋人、家人毅然奔赴战场,再到奋勇搏斗取得战争胜利,负伤荣归草原故里,编导着力刻画角色换装,通过旧式军装、蒙古袍、骑兵军装的三次更换,巧妙地回避了历时性书写中可能产生的冲突,折射出以朝鲁为代表的蒙古族青年在国家民族危亡时的大义选择。以蒙古族歌舞为主、兼容其他舞蹈表现,展现出抗战时期的共时性场景,建构了一个包括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共同向往和认同的民族共同体形象。

  《骑兵》的成功之三在于实现了“舞”与“剧”、传统性与当代性之间的平衡,达到了精神高度、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三重合一,通过时间留白、空间叠影、情感突变完成了“家国同构”的舞台意象表达,不仅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誉,“它在传统的蒙古舞蹈系统里生出了一个当代表达,它有着戏剧结构的样式,原来大家都会觉得它很古老,但古老的题材生出了新的特征和特质……标志着一个时代舞剧创作的高峰姿态”,更在本次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活动中再次收获了蓉城观众的掌声与泪水。百年来各民族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历史现实,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情感真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观演者,完成舞台之上与观者心中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构建。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