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内大循环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http://www.scol.com.cn(2021-10-11 9:32:35)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伏玉林
作者:伏玉林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自去年5月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成为现阶段重要理论课题,这也是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思想的一个重点内容。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实施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对于缓和贸易纠纷和摩擦,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当前保护主义抬头、疫情冲击持续、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强劲,国内大循环活力明显增强。因此,我们必须集中力量首先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新时代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对于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极为重要。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外部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进口拉动产出增长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对内开放,打通内循环中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堵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经济按照市场机制循环贯通流转起来。

  之所以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一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本和技术严重短缺,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吸引境外投资,加快资本积累,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二是由于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长期不振,必须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销平衡。此外,历史经验也表明,在大国崛起过程中,都充分利用过国际市场的巨大优势。总之,对外开放和融入国际大循环,不仅能够带来资本、技术、原材料和产品市场,而且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和低成本优势,使得我国快速位居世界制造业大国行列,但由于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振,制造业大量产能只有通过出口海外市场实现供求平衡,并形成对进口高端中间品和外部最终品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的长期依赖,结果势必引起持续内外经济失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外部需求大量萎缩,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就业形势严峻。这表明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支撑我国巨大经济体量的持续发展。同时供给侧短板凸显,倒逼我国实施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不断扩大内需,缓解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激活和转向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有效性。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驱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共同拉动,从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转向自主与开放包容,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对于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有力促进了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短缺中间品和高端资本品的进口,加上既有的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美欧日一度占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而美国利用其科技创新的实力和发达金融市场的优势,形成与中国经济互为补充的增长方式:中国低成本生产的消费品大量出口美欧日等发达市场,形成巨额贸易顺差,大量外汇盈余短期冲击国内市场,引起通货膨胀,再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进入美国金融市场,财富效应进一步放大美国消费需求和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国际金融危机宣告了这种模式难以为继。这种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了我国资本积累和制造业产能的快速扩张,缓解了内需不足的缺口,但是势必引起我国经济内外失衡和频繁的双边或多边贸易争端。

  目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着深刻调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风险和挑战加剧。为推动国际合作,我国连续举办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倡导各国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包容普惠、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因此,立足国内大循环,实施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对于缓和贸易纠纷和摩擦,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构建基于内需的双循环促进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实施深度的经济全球化,既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内在要求

  “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理念,核心要求是崇尚公平正义,打破垄断,创造平等,缩小区域差距,寻求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平衡、协调、可持续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演讲中提出,要用“四大对策”解决“三大矛盾”,实现包容性增长,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针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治理滞后和发展失衡三大矛盾,提出以创新驱动增强活力,以协同联动促进开放,以公正平等实现共赢,以公平包容推动普惠的“四大对策”,其核心就是推进包容性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公平、合理、均衡地分享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成果,提倡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保护主义,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

  新时代立足国内大循环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全面科学地领会和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精神实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国内需求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通过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培育新时代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实施深度的经济全球化,既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内在要求。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重回闭关自守、自我循环、脱离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老路,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在对外开放上采取大幅度收缩;也不是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不顾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和形势的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抛弃开放的经济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满足国内需求,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既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又要注重需求侧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基于内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需求侧,立足内需的全球化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在供给侧,通过自主创新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助推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构建国家价值链,成为未来重要的战略取向。从供求两端摆脱高端中间品、资本品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以及最终品依赖外部市场的被动局面。

  基于扩大内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全球化战略,从全球化治理模式看,是东道国本土企业借助内需优势发展创新经济,力求从低端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向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国内价值链转变,实现从俘获型网络到均衡型网络分工的演进过程。在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下,扩大内需政策能够吸引高质量外资流入,外国企业会高度重视本土消费市场,有利于本土市场培育和形成创新生态。在外贸增长放缓、创新政策激励以及高质量跨国公司进入本土市场导致竞争加剧的共同作用下,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会随之增强。基于扩大内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全球化战略能够促进国家间包容性增长,有利于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构建双循环与开放经济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的战略发展方向应从“贸易立国”向“内需立国”转变,新发展格局的推进应做到循序渐进,要改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在路径选择上,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相关论述,并在实际行动上以此为遵循。新时代立足国内大循环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成功路径。2018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这番讲话清晰地阐发了“一带一路”秉承的开放合作、平等协商、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增长理念。

  新时代的战略发展方向应从“贸易立国”向“内需立国”转变,新发展格局的推进应做到循序渐进。未来我国还应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形成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以提升本土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实现“双循环”供给侧突破。虽然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巨大,产业门类齐全,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卡脖子”问题突出,这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最大的供给方的障碍。关键是要改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大对内开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使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衔接和均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