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http://www.scol.com.cn(2021-10-4 7:48:0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刘世炜
作者:刘世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借鉴乡村发展有益经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把握乡村振兴主要矛盾;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保障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出了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三农”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仅对乡村本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战略意义。我们要从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观念,夯实乡村振兴的战略地位。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借鉴乡村发展有益经验。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我们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福祉作为重要使命。无论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还是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建设方针,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们党都始终坚持筑牢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村全面领导、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三农”工作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立足基本国情、把握时代脉搏、重视历史经验,坚持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要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我国农业更好“走出去”和“引进来”。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把握乡村振兴主要矛盾。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推动乡村振兴,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实施《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乡村振兴,要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要求出发,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确立了重点。只有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准确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协同振兴、持续振兴。要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贯彻到推动乡村振兴的所有领域、各个环节。要创新发展思路,推动城乡规划对接、制度衔接、产业融合、设施连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要坚持制度创新,总结推广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有效做法,增强制度供给和保障能力。要坚持工作创新,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坚持理论创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经验,形成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转化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成果。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法治对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秩序混乱多源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因此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乡村振兴的领域广泛、涉及面广,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法治是推进乡村有序发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保障。要树立依法治理乡村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要完善乡村法治体系,依法稳妥制(修)订涉农法律法规,将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理念贯穿到乡村法治建设全过程、全领域,切实补齐乡村振兴法治短板。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要建设乡村法治经济,将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作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意识规范,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在法治保障下有序流动、高效配置。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保障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立政之本则存乎农”,要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必须筑牢农业基础地位,坚决守住“三农”底线。推进农村改革,不能把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削弱了、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数量改少了、不能把耕地用途改变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削弱了、不能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破坏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保住耕地、保障粮食、保护生态。耕地是农业的根基,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要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研究》[SDJJ1814]阶段性成果。)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