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与新郎有过节的人去婚礼?学点方言没啥不好

http://www.scol.com.cn(2021-9-26 9:03:3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元鹏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网传河北临西县一单位领导在微信工作群发布通知,称单位有员工结婚,谁与新郎有过节就去参加婚礼。9月24日晚,当事人向极目新闻记者澄清,“过节”一词在当地方言中是有过人情往来的意思。(9月25日《极目新闻》)

   “更正,办公室李某某本人结婚,定于明天晚上六点在饭店摆席宴请。通知所有人谁有过节谁去。”9月24日晚,河北临西县某单位一个工作群里发出这样一则信息。该消息截图在网上传播后,有人满是疑问:人家办喜事,怎么还要和新郎有过节的人去参加,这不是给新人添堵么?

    有这种质疑的人,都不是“本地人”而是“外地人”。这也难怪,我们理解的“有过节”是以前和别人吵过架,闹过意见的意思,甚至是有仇恨的意思。但是当地的方言“有过节”的意思是说有过人情往来的意思。因为“地方话”和“普通话”之间的意思有着天壤之别,也就有了这次“方言的误会”了。因此,有人再次指出:这说明说普通话的重要性,你们单位发布通知,为何不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偏偏使用别人听不懂的地方话?引发误会的主要责任在发通知的人。

   当然,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教条地如此理解。在群里发通知本来就不需要“太严肃”,而且不是工作类的通知,使用地方话并没有什么不妥。只要这个通知没有明显地违背公序良俗就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不是强制的,只要不违反份子钱的友情初衷就没有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推广普通话”是不是需要“消灭地方话”?对于这一点其实早就有个共识,那就是不是“消灭地方话”,不仅不能“消灭地方话”还需要“保护地方话”。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方言引发的误会”。眼下,不少人需要到外地工作和学习,那就不妨多些“入乡随俗”,到了外地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言知识,这样才能更好融入当地。

    宁波就有这样的做法。对于“在宁波工作的外地人”,尤其是在公职单位工作的干部,宁波市举行了“学习地方话”活动,会组织“外地在宁波工作的公务员”学习一些宁波本地方言,主要目的是让这些干部能够很好与群众交流,做好群众工作。“学习本土方言太重要了,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去年刚入职梅山、来自河南的“90后”青年干部李龙辉这样说。“外来干部”通过“方言交流”的方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方言是一种记忆,是一个群体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里面有着我们太多的美好回忆、历史溯源和千年痛伤。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没有权利忘记。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方言已经慢慢流失于岁月的风尘之中。有专家为了不让方言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在四处寻找老人们,让他们把方言留在光盘里、磁带上。当一个个地方,惊讶地发现,年轻人已经有很多不会说方言的时候,开始筹办“方言博物馆”了。更有专家在两会上呼吁建设国家级的“方言博物馆”。

  当“阿拉”不在的时候,当没有了“你侬我侬”的时候,当“也没哼哼”消失的时候,我们也就遗失了我们的文化。我们都在积极地保护文化遗产,看得见的建筑要保护,摸得着的工艺品要保护,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方言何尝不是一种珍贵的历史遗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

  “通知与新郎有过节的人去婚礼”,学点方言没啥不好的,方言引发的误会,再证“学点方言”的重要性。普通话和地方话不是天敌。(郭元鹏)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