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回顾和思考

http://www.scol.com.cn(2021-8-9 10:06:59)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古智猛
作者:古智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区域牵系全局,区域问题从来都是带有战略性、根本性和牵引性的重大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往往有较大差别,因此,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统筹区域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艰巨和紧迫。

  党始终将区域发展作为管总性的重要工作来抓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准确把握不同区域敌我力量对比,大力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领导军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为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和坚实后援基地,最终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取得全国解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首先打造东北重工业基地,将超过1/3的苏联援建重点工程布局于此,支撑和带动了全国工业恢复发展;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陆工业的关系,随后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在中西部13个省区累计投入2052亿元,布局1100多个大中型项目,我国工业布局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为指引,国家先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了以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统揽全局,把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相继提出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着力构建横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沟通国内外、串联点线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向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阔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壮阔实践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壮阔实践,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战略摆位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以“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的宏大韬略和执政智慧,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例,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先后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在重庆、武汉、南京召开三次座谈会,会议从长江头开到长江尾,主题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其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前所未有。

  二是顺应时代大势,战略谋划更加科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发展分化、发展动力极化等现象日趋明显,人口和产业正加速向优势地区集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党中央深刻洞察这一发展大势,强调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推动优势区域重点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区重点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努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三是强化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更加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系列规划为引领,全面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形成各区域发展的总思路、总布局、总盘子。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实践遵循。

  四是注重分区施策,战略布局更加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大区域、大板块整体布局向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精准落子的重大转变,各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更加清晰、特色优势更加鲜明。长江经济带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侧重于大保护、大治理,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侧重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合理分工、整体协同的有效路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侧重于推进一体融合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侧重于发挥“一国”之下的“两制”优势,建成与世界著名湾区比肩的重要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侧重于发挥成渝“双核”优势带动作用,在西部地区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一系列探索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要素保障和动力支撑。

  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道题四川这样解

  四川是全国发展的缩影,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也因此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重庆直辖前,成都、重庆两强格局明显。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两点式”发展战略,奠定了“双核”型空间布局的基本架构。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加快江油—成都—峨眉山一线发展,推动攀西、川南两翼开发建设,之后又深化提出“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我省区域发展由重点开发向整体布局转变。重庆直辖后,成都的首位度日渐提高。1998年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首次提出成都平原经济圈概念,初步形成依托城市群培育增长极的发展思路。2006年《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以大中城市为引领的非均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2013年提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四川着眼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并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提升成都主干功能,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副中心,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新区,着力夯实县域经济底部支撑,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为抓手重塑乡村治理格局,推动五大区域差异协同发展,形成了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调联动的良好局面。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后,四川以更大空间尺度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布局,提出了深化川渝合作、做强成都极核、带动全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并将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大力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兴,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系统梳理、深入领会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脉络,有以下认识体会:其一,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既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对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的重大意义,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其二,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把握其辩证法,从不平衡的普遍状态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努力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均衡,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要求各地齐步走。其三,区域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能零敲碎打、畸轻畸重,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其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市场,不能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强推硬堆、搞拔苗助长,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壁垒,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以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作者系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副主任】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