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循着绿色召唤,传承红色基因

http://www.scol.com.cn(2021-8-25 8:25:2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贾玉保
作者:贾玉保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犹如一道绿色屏障,形成守卫京津冀的“华北绿肺”,更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召唤着我们对“塞罕坝精神”的接续传承。

  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风吹雨打不易其志,历尽艰辛不改其心。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坚守,从1962年365人组成的开荒队入驻,到如今近2000人的守业者,塞罕坝三代创业者只做了一件事,就因为他们心中始终牢记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的神圣使命。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出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入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不忘初心、忠于职责,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绿色因汗水而闪光,梦想靠奋斗来实现。塞罕坝人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塞罕坝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坚守“再难,树,能一棵棵种出来;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的必胜信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无私奉献、接力传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代接着一代干,用坚忍不拔的信念和攻坚克难的担当,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弘扬塞罕坝精神,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塞罕坝的每一棵树木都蕴含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每一片绿叶都见证着生态文明的进程。从单纯地只为阻风沙、涵水源而种树,到如今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单一地销售木材,到现在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40亿元,每年旅游门票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塞罕坝的发展书写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之无愧的范例,走出一条可复制的生态文明之路,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让塞罕坝这座“美丽的高岭”重获新生、更加壮丽,也铸就了历久弥新的“塞罕坝精神”。让我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赓续塞罕坝人的精神血脉,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长征路上再立新功!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