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河南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是对生命的敬畏

http://www.scol.com.cn(2021-8-4 8:51:1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元鹏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据新华社报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务院决定成立调查组,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相关方面参加,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调查。

  据报道,截至8月2日12时,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河南全省共有1453.1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42.69亿元。面对“自然的力量“,有些事情我们确实显得无能为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轻轻松松的面对“灾害带来的眼泪”。“天灾”是外部因素,而到底有没有“人祸”,则需要“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回应公众的质疑。

  针对河南省,特别是郑州地区出现的极端降雨天气,舆论上出现“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诸多说法。在7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从目前掌握的气象数据,无法下此定义。

  陈涛介绍,“千年一遇”“百年一遇”是源自水文气象里面关于洪水重现期的一种科学上的解释。主要是依据从历史记录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这个记录来看,推算极端天气事件、极端洪水事件,出现的就是历史的重新期。计算方法主要是依据时间比较长的历史记录来推算某一类天气事件。尤其是洪水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可能重复发生的频率,这实际上是一个数学上的概率。他表示,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目前我们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之前,很难去谈这个问题。

  不仅是官方媒体对“千年一遇”“百年一遇”存在质疑,民间的质疑声就更大了。的确,面对“河南灾害”,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没有能力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这个时候,我们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都是揣测的,都不具有科学性。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相关方面参加,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必须在科学层面给这次“悲催的天灾”一个准确的定性。

  调查“风雨”是为了“阳光”。我们需要本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启动调查,消除舆论质疑,回应舆论质疑,是“天灾”就是“天灾”,是“人祸”就是“人祸”,或者说,“天灾”是事实可是有没有“人祸”的因素,哪怕是一点点。比如,“因地下室、车库、地下管网等地下空间溺亡的39人”,在“天灾”面前这都是“必然”的嘛!到底存不存在预案不足,救援滞后的问题!比如“地铁进水”的问题 ,是不是也“不能避免”!启动调查,更是为了今后的“阳光”,给其他城市遇到相似的情况提供治理预防的指导。

  调查组表示,将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全面客观地对灾害应对过程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灾害应对经验教训,提出防灾减灾改进措施,对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追责。这是生命至上的体现,更是回应公众的必需。

  调查“风雨灾害”是为了今后的“风调雨顺”,是为了能够更好填补漏洞,补上短板。即便,只要是“天灾”,我们也不能总是那么束手无策!(郭元鹏)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