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包容度做好服务“加减法”

http://www.scol.com.cn(2021-6-21 9:27:35)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牧扬
作者:张牧扬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以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为支撑,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活动效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有利于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有效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投入水平,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激发创新型人才的活力。

  优化政务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使政府的各项政策与科研活动的内在规律协调一致。

  在做“加法”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科研创新活动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这一点从我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已经得到了印证。对于经专家论证确定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要确保项目全过程中财政资金按期足额拨付。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开发等环节,是创新创造的“基础设施”,短时期内投入较大,产出可能不够明显,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才能形成相互促进的网络效应,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成果。对此,要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各地政府要做好科技支出的预算绩效管理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充分考虑科技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绩效目标的设置要适应研发创新的过程,中期财政规划要明确科技支出占比逐年递增的大方向,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在做“减法”方面,要深化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科技创新活动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与日常行政事务的内在规律存在根本差异。一些部门从自身管理习惯出发,要求科技项目按照政府项目进行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也很难做到在项目申请时明确所有项目支出的内容、数量和金额,以至于即便做了预算,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经常调整,且难以做到严格按年度完成资金的支出进度。同时,科技创新活动在最终获得成果之前,会经历长期、反复的失败,一些项目即便在确定的期限内没有获得可以转化的研究成果,但其研究过程也可以对未来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经验教训。通过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经费使用“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低效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放管服”改革执行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合理的激励:对于已经取得预期成果的项目,在经费管理上要更为灵活,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的份额,支持结余经费用于其他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未如期取得预期成果的项目,经专家论证后不再继续的,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项目的执行过程、经费使用情况和阶段性成果,在确保人力资本合理回报的前提下,可以对结余经费进行回收。

  优化市场环境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等特点,离开金融支持就难以持续;同时,一些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在社会上具有正面的外部性,研发主体和投融资机构还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完全依靠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率的结果。对于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渠道,实现政府对于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创业的支持,通过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科技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更多投向创新领域。在此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政府、金融机构和研发主体的激励分配与风险分担,避免地方政府因急于求成而过度承担风险。

  积极保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成果的高质量转化利用,也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市场环境的必要动作。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重要要素,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仍然不强,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产权纠纷,造成成果转化的延迟甚至失败,不但造成各方的经济损失,也会严重打击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热情。我国目前已在京沪穗三地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大了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保护力度,通过主动延伸司法服务,深入了解创新创造企业的司法需求,并给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服务和指导,营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促进创新创造成果的有效转化。

  优化社会环境

  科技创新需要包容,需要在包容基础上的各创新主体、政府和社会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如此,才会形成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各方力量和人群同向同行。通过适当宣传创新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高社会对于创新的包容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避免创新创业人员和科技工作人员因创新失败而受到过度打击。同时,也要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对于政府参与投资或者资助的项目,在认可创新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明确、技术路线正确、工作流程完善的前提下,若给定期限内没有产出预期成果,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给予延长研发期限、适当追加投资或中止项目研发的决定,避免对同一机构或者研发团队的其他创新创造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还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让青少年了解创新创造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和创新志向,为我国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接班人。(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教授)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