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主引擎”作用 构建协同创新格局

http://www.scol.com.cn(2021-6-21 9:24:11)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鲁荣东
作者:鲁荣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引领,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这是顺应创新规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举措,对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新时代四川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集聚是创新活动的规律性特征

  从各国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创新活动趋于空间集聚。美国的研发活动、风险投资和专利产出主要集聚在五大湖区、加州湾区和加州南部地区。近30年来欧洲创新主要集中在德国西部、法国东部、英国东南部等少数地区。在亚太地区,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东京汇聚了日本47%的在美专利,首尔汇聚了韩国32%的在美专利,深圳和北京各汇聚了中国大陆地区23%的在美专利。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因为创新活动对人才、资金、文化、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极为敏感,使得创新活动只能发生在各种要素齐备、具有良好创新生态的区域。

  具备良好创新生态的区域基本都在大城市。这不仅因为大城市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大城市能有效发挥出创新要素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报告,2005年至2017年间,波士顿、旧金山、圣何塞、西雅图和圣地亚哥等5个城市承包了创新部门就业岗位90%以上的增长。大城市能够集聚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为创新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应对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而大城市众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使高素质劳动力具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加快流动获得更好职位和收入的积极性。高素质劳动力自我提升和自由流动,会有效增加知识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带动整个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活动在四川的空间集聚尤为明显

  四川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成都和绵阳等大城市。2020年成都市专利授权数约6.6万件,绵阳达到7636件,占全省专利授权数的67.5%。成都和绵阳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具有广泛开展创新活动的坚实基础。全省一半以上的本科院校、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成都,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全社会研发投入来自成都。绵阳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城和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拥有全省一半的两院院士,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6.5%以上,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创新资源向成都和绵阳集聚的态势依然明显。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成都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5710人增加到25582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79年提高至10.85年;绵阳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750人上升为12959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37年提高至9.17年。“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动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绵阳将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国家和四川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将布局两市,为两市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优化四川创新空间必须突出中心城市作用

  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使得推动创新发展必须依托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创新非常依赖于区域特有的文化、制度、组织机构等元素。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普遍低迷时,意大利东北部、美国的硅谷等少数地区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益于这些地区的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以及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集体学习型”模式带来的强大创新活力。深圳成为我国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也是因为城市文化、制度建设、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共同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为集聚创新资源和激发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环境。成都、绵阳等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竞争力,采取更大力度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构筑激励全社会创新的社会人文和制度环境。

  发挥中心城市在创新中的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创新资源的差异,推动各个城市差异化发展。成都市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经济体量,能够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带动创新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但省内其他城市则需要更多侧重于在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推进创新,找到适合本地的创新发展道路。如川东北经济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等资源,推动天然气开发和利用技术创新,对于带动区域发展至关重要;攀西经济区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富集,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攻关,提升战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未来发展构筑核心竞争力。

  优化四川创新空间需要构建协同创新格局

  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方式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创造了重要条件。区域协同创新能够有效扩大创新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实施一体化政策,共同推进制度建设,不断促进要素与资源的流动、融合与相互作用,加快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创新水平。四川区域创新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推动政策和机制创新,搭建创新成果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成果的传播和转化。

  企业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主体。企业间分工合作的深化是推动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区域内知识无障碍的流动,能够有效帮助企业之间进行能力互补,促成更多创新成果产生。政府要为企业推进创新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积极探索“研发+转化”等新机制新模式是我省构建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重点是在不同城市间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完整的创新链,发挥不同城市在创新链环节上的比较优势。这需要有强大的服务体系、有力的政策措施、完善的机制体制支撑。(作者系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