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http://www.scol.com.cn(2021-6-7 9:35:37)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刘立
作者:刘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今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指明应对环境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方略。了解其内涵与实践方略,对于坚持和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个原创性提法既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古今中外生态文明论述的深度思考和概括,也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深刻把握和反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唯物史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生不息演进观;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万物一体系统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人民中心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法治治理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公民参与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人类出现以来一直思考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引用了这些论述,并指出: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自然孕育人类,人生活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彼此不可分离。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对于自然而言,人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对于人而言,自然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作为社会化的人,应该“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历史上,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往往扮演了征服自然的角色,导致了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起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以这个“自然报复阶段论”为理论基础,以历史教训为经验支撑,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唯物史观;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生不息演进观;四,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万物一体系统观;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人民中心观;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法治治理观;七,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公民参与观;八,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个新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深思熟虑的过程。在2013年《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谈生态治理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也就是说,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指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020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学生代表的回信中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都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综上所述,“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个原创性提法既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古今中外生态文明论述的深度思考和概括,也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深刻把握和反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导人的全局意识、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个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需要长期坚持,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时代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遵循;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着民生福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是能否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首先,从环境基础条件来看,我国地少人多,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其次,从环境污染治理历史及现状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环境治理欠账多,容易形成“环境污染换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强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这正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断深化的集中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这势必要求人类遵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顺应自然、尊重生命,以此行事,方能真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指导,不仅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形成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着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和国家要适应这种变化,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针对美好生活需要与环境现状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求从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严密防控垃圾焚烧等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推进“邻避”问题防范化解,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设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新时代可持续性发展和更好发展,而且还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略

  ●中国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战略规划和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探索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略,树立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国家典范——发展理念确定发展道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确立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选择科学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发展格局;开展科学系统的规划,制定绿色发展路线图;参与主导全球气候治理,展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修复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契机。面对生态危机,任何国家既不能“跳出三界外”,追求独善其身的发展;又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成功,每个国家都须在全球生态文明发展中履行自己的国家责任和担当。中国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战略规划和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探索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略,树立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国家典范。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确立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正确的发展理念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前提。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生态环境问题一直被视为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部分中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我国扎实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的坚实基础。此外,发展理念还包括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和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道德教育与法规约束,树立全社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唯物史观,把尊重自然的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的自觉行动。

  发展理念确定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确定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选择科学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发展格局。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础。历史统计数据显示,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在初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会逐渐增加,环境质量出现恶化,而在经济增长水平越过了某个发展阶段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便会到达顶峰,并随后出现下降。这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主要是对发达国家经历的集中描述。其实,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也曾一度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必须努力突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很大程度上是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开展科学系统的规划,制定绿色发展路线图。科学规划、扎实行动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保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开展规划和具体的行动措施,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一是开展绿色发展规划,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二是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规划,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三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开展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规划,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参与主导全球气候治理,展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中国智慧和力量。勇于担当国家责任、善于谋划推动国际协作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键。在国内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布局,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近几年来,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变化协议和治理,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落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中国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表明了中国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问题上非凡的团结动员能力;再次,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经济衰退、民生遭遇巨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国确定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和时间表,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凝聚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见卓识,为我国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讲话中呼吁:“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随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理念在全球的传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将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刘立 刘磊 分别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江西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研究”(项目号:18KDALD026)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