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公”“私” 为成长创造更好大环境

http://www.scol.com.cn(2021-6-7 10:01:46)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舟
作者:张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又到一年高考时,教育再成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个话题之所以经久不衰,全因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国民受教育程度较过去已有显著提升,教育的目标也从注重知识的丰盈,向更加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智逐渐转变。这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私域”,即家庭这样的小环境,还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和义务,关注“公域”,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大环境。

  古语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孩子的世界是成年人构建起来的,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对成年人的一种模仿,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因此,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如果仅仅关注小环境,只注重孩子的私德培养,不仅会扼杀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还可能会让过于成熟和世故的作风污染孩子纯良的本性,让孩子成为有私德而无公德的人,甚至是偏颇的世俗标准的拥护者。比如为哥们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教育思路就不能重私轻公。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更多注重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建设,有意识植入“大家”这一概念,才能让“羞恶之心”不局限于一家一室的私人领域,让私德转化为公德。

  首先,成年人应当做好示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竞争,不强调合作,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所有人都是“潜在竞争者”,这样的教育虽有一时的效果,但会让孩子始终处于恐惧和不安的生存环境中,长此以往,并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其次,成年人要有意识地去制订明确且可执行的规则与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准确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形成约束和指引;再次,我们应当明白,教会孩子如何驾驭“私心”与培养“公心”同等重要。因为人只有意识到彼此利益的边界,才能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才能建立理性思维,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和善恶观。如果足够多的个体能够关注这个问题并身体力行,必然会对我们的教育和社会起到有益的推动。

  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因此,如何在教育中平衡“私”和“公”,让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纵然我们不能立刻得出最好的答案,但只有以更好而持续的思考,才能指引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让世界变得更好。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