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太空一日》入课本的科普意义

http://www.scol.com.cn(2021-6-28 8:26:1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立
作者:张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近日有网友发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杨利伟。(6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从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叩问太空至今已有近18年时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航天见证了太多奇迹。但是,中国航天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却是中国航天人为此作出的严谨科学努力和巨大牺牲。《太空一日》进入课本,让更多的学生们接触、了解中国航天发展之路,这颗“种子”或许会收获无限精彩。

  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只有身临其境的朴素语言,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只有现身说法的刻骨体验。《太空一日》,让读者们懂得了中国航天精彩背后的付出,他们是以科学精神在创造奇迹,他们甚至在用生命追求更高的飞跃。

  《太空一日》见证中国航天科学严谨。有杨利伟在飞天过程中对航天科技发展的自信,当然,也有未知太空的深邃、神秘。也正是因为太多未知和科学严谨,在荣归之后,对敲打飞船声音的确认,对太空中未见到长城的确认,杨利伟都是一丝不苟的。这种精神,与中国航天“不带病上天”的科学严谨是一脉相承的。

  《太空一日》光照中国航天牺牲精神。中国首次进入太空,虽然有扎实的航天科技支撑,但航天系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发射途中短短26秒的共振,对航天员来说是致命的,但是,杨利伟“挺”了过来,初进入失重状态,失去方向感的杨利伟也迅速调整了状态,为圆满完成任务“矫正”了方向。归程途中舷窗的“炸裂”也让人步步惊心,但是,杨利伟“挺”了过来。这种对未知探索所承受的牺牲,无疑是中国航天的宝贵精神。

  《太空一日》见证中国航天越来越强。没有神舟五号的历史性首次,就不会积累在太空的经验。对敲打飞船声音的提醒,对回归重力状态后主伞对航天员的拉曵,飞船返回时舷窗的“炸裂”,每一次中国航天员飞赴太空后,中国航天都会“更上一层楼”,技术更先进,保障更有力。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个“家”大得连杨利伟都羡慕了!这一成功的取得,是积跬步的必然。无论是中学生学习此文,还是其他读者学习此文,都可以深刻领略中国航天的步履铿锵,也可以感知中国航天的科学严谨。

  近期,中国航天“天团”造访香港,香港市民反响热烈。一位香港小学生想知道月壤是什么味道,表示长大后想成为航天员。从神舟五号到天问一号到神舟十二号再到正在建成的以天和实验舱为核心的空间站,中国航天每一次进步,都镌刻在中国人的心里。《太空一日》进入课本,只能会让中国航天的关注者、后继者越来越广、队伍越来越强,让中国航天脚步会越走越实、越飞越高远。(张立)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