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青少年“求救” 信号 仅靠一两个老师是不够的

http://www.scol.com.cn(2021-5-13 14:10:2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刘志杰
作者:刘志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未成年人的心里到底装了多少事,他们承受事情的阈值又是多少?49中里令人心碎的一跳,惊醒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重新认识。

  在悲剧发生前,一切看似都是在正常的轨道上。悲剧的主角小林,是家长眼中的“阳光男孩”,成绩优异,举止懂事;入校时的心理测评上,小林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相对隐秘的网络空间里,心理的偏轨却并非未见端倪,这个可以让人放下伪装的地方,总有少年悄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

  这件事提醒我们:不要小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人们爱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实际上,在学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当下,当代见过了大千世面越来越“懂事”、但心智却依然未够成熟的少年人, 稍有压力也能成为逼他们走上绝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各类提醒已经很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另一份《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这些数据和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些看似阳光的外表下,也可能藏着难以排解的痛苦。

  由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飙升,很多学校都配备有心理健康老师、做心理健康测评。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老师人数往往只有几个;时间间隔久、越是内向的学生越会伪装情绪,也让心理测评效果大打折扣。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师资力量要加强外,恐怕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

  比如,社会应多关注青少年不经意的“求救”信号。他们未必会在任何场合下主动求救,但在网络等角落,在孩子同伴的眼中,或许总有端倪。而发现端倪,不能靠冷冰冰的教育和填表测试,学校家长乃至社会都应该换位思考,多做孩子的贴心朋友,聊天无顾虑才可能解开心扉,重视他们不经意的话语才能早日发现问题。

  此外,教育强调考学、才艺的“鸡娃”导向,也长期忽视了心理教育、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每周都要去辅导班,但一年有几次去过心理室?身病易治,心病难医。人生之路总有不顺,没有什么比健康的心态更重要了,心理室是一个可以保守秘密的地方,诉说焦虑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这一点,应该成为社会的导向、落实到教育制度中。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