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治理四川样本诠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http://www.scol.com.cn(2021-4-22 10:27:13)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蒋永穆
作者:蒋永穆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不落下一人的减贫理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中减贫的四川思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紧密结合四川减贫实践,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与时俱进地统筹改进减贫方式方法,找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治本之策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带领四川人民,牢牢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四川实际相结合,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四川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充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贯彻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诠释。

  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认识四川贫困问题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不落下一人的减贫理念,奠定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扎实根基。

  面对极端贫困和两极分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明确了反贫困的目的是“把真正的生产者、广大人民群众从雇佣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反贫困的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看待贫困问题,切实把消除绝对贫困、创造幸福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减贫事业的目标和归宿。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将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把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指标,将贫困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全力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网络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事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扶贫工作。经过8年的脱贫攻坚,现行标准下四川62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脱贫实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人类最终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推进减贫治理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中减贫的四川思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造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四川样本。

  坚持运用发展的办法消除四川贫困根源。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致力于改变四川生产力水平不高、贫困人口温饱难以满足、生产生活资料不足的穷苦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竭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改变四川贫困人口物质资料短缺、生活水平不高的绝对贫困状态,为摆脱贫困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建立了四川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和生态扶贫,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2020年底,四川所有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都超过了脱贫标准,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四川减贫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广泛动员四川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根据四川贫困人口较多、覆盖面积较广、贫困程度较深的典型情况,我们持续推进区域扶贫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举全省之力集中攻克贫困地区一个个脱贫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脱贫攻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聚焦四川深度贫困地区,强化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下大力气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广泛开展产业合作、市场对接、人才支援、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统筹改进减贫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结合四川的减贫实践,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与时俱进地统筹改进减贫方式方法,找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治本之策。

  对于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充分把握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科学使用矛盾分析法剖析现象和本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深入剖析了诱致四川贫困的各类原因,正确处理了扶贫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各种扶贫力量之间的辩证关系,遵循系统观念,实施了一系列可行性高、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减贫措施。

  正确处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的关系。“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形成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要求正确处理外部帮扶与内部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四川贫困群众能动作用,不断增强“我要脱贫”“我要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减贫动力机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彻底发动农民群众的群众路线,率领农民开展农业生产,重点救济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更加重视依靠贫困群众力量减贫,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四川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强化财政投入与支持,采取资金投入等方式救助和保障五保户及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基本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有效增强四川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一过程中,四川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的重大转变。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扶贫与社会参与扶贫的关系。形成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要求营造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的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充分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投身减贫事业,构筑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强大合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作为减贫工作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扶贫工作体系不断健全,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开始逐步建立,扶贫资金等专项财政资金持续投入,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县持续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社会力量支持扶贫开发,各类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踊跃参与,社会资金和外资开始投向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减贫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持续完善,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稳步实施。中青年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等驻村帮扶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等结对帮扶有序推行,凝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劲人力支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开发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提供了脱贫攻坚的充裕资金支撑。这一过程中,四川贫困治理能力持续增强,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全面形成。

  遵循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进减贫事业。形成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要求立足四川省情,把握减贫规律,系统谋划、强力推进减贫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减缓贫困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农村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打好脱贫攻坚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四川统筹贫困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疫情灾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作者蒋永穆 卢洋 分别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经济师)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