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服务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http://www.scol.com.cn(2021-3-29 10:21:4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慕德芳
作者:慕德芳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在乡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乡村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乡村居民,要充分激发他们主动振兴、自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乡村居民实现自我积累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增添乡村振兴健康动力须有效“扶心扶志”

  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部分地区乡村居民在发展意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种思想在村民心理上集中体现为对自我发展缺乏信心、缺少拼搏奋斗精神。其次,信息相对闭塞、收入偏低、家底微薄使得部分乡村居民胆子小、不敢冒风险,虽然能吃苦耐劳,但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不够。而村民的创新意识对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切实激发乡村居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必须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广大村民在内心深处对乡村振兴充满高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心理服务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心理服务有利于构建乡村振兴的长效动力机制。当前,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更多的是强调物质帮助和制度建设等,对乡村贫困发生与治理的心理动力机制关注不够,尤其缺乏对乡村居民心理资源的帮扶,这就很难使他们焕发出积极主动的内在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志”,授人以“志”关键是要加强心理服务,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只有不断重视和加强心理服务,才能在乡村构建起自下而上的长效动力机制。

  二是心理服务是调节村民思想观念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为乡村振兴提出了非常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引导村民形成对乡村振兴的统一认识,并让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众所周知,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通过心理调节影响行为。乡村居民那些关于乡村振兴的消极思想观念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负面效果,而那些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则可帮助他们增加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

  三是心理服务是疏解乡村居民各种压力的不二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将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一定挑战。心理服务可借助心理学手段帮助村民建立一套预防和疏解压力的方法,避免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或者在出现不良情绪后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构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破解“心”问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心理服务,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以及乡村居民的特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鉴于此,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加快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基层政府部门、乡村基层组织、乡村医务工作者和专业性社会心理咨询力量多方参与共同发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基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一心为民的思想,用真诚的态度帮助乡村居民化解各种矛盾,当然,基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自身也最好具备一定基本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疏导常识。二是乡村基层组织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和乡村居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应积极承担起乡村居民思想引导和心理沟通的作用,利用基层文化娱乐设施组织村民参与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便于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充分发挥乡村医务工作者的作用。乡村医务工作者与村民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对村民的身心健康状况较为了解。可以对乡村医务工作者开展系统规范化的心理服务培训,让他们在做好村民身体健康服务的同时,也成为村民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四是借助专业性社会心理咨询力量为乡村居民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服务支持。比如建立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师生、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乡村居民之间的心理服务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这些专业人员通过在线咨询的方式对村民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加以疏导,也可邀请他们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为村民开展系列讲座,引导村民培养积极社会心理,激发村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内生动力。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心理服务效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心理服务的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一方面,科技手段扩大了心理服务的数据获取渠道,提升了对复杂数据尤其是非结构化和动态数据的分析能力,便于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关注乡村居民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进而提供精细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新的科技手段也增强了心理服务的时效性,比如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导致乡村居民心理和情绪大幅波动,传统的方法很难快速分析和评估事件的影响效果,使得事件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散和传播,对后续的心理服务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新的科技手段在数据搜集和追踪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便于后期提供更加精准的心理服务,提升心理服务的效能。(作者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