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http://www.scol.com.cn(2021-3-8 11:35:0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刘志明
作者:刘志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1875年4-5月间为从理论上清算拉萨尔主义撰写的一部著作,它阐明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对于指导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及其解放事业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1月31日,《哥达纲领批判》首次公开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刊物《新时代》杂志上,这是恩格斯为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主持发表的。

  批判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19世纪60至70年代,重新高涨的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派:一派是1863年5月在莱比锡成立的德国工人的政治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斐迪南·拉萨尔被选为第一任主席。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始祖,他从超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所谓的“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可以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力图把工人运动引导到“国家社会主义”的轨道。他诬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反对工人和农民结成同盟,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小农联合起来推翻专制统治,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从而为资产阶级辩护,麻痹无产阶级的斗志。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1864年8月,拉萨尔死后,其信徒贝克尔、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相继担任联合会主席,继续推行拉萨尔主义,被称之为拉萨尔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多次给拉萨尔派领导人写信,对其思想路线和策略原则进行尖锐批评。另一派是爱森纳赫派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1869年8月在德国爱森纳赫成立,其主要领导人是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爱森纳赫派在参加第一国际革命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理论建设和斗争策略等方面都给予了真诚的帮助和指导。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的重心从法国转向德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187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两派工人在政治和经济斗争中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要求两派在斗争策略上加强协调乃至在组织上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爱森纳赫派曾多次向拉萨尔派提出联合建议,但均遭拒绝。但是,拉萨尔派由于坚持错误路线,政治上组织上日益面临困境,为了避免垮台,1874年,拉萨尔派主动要求与爱森纳赫派合并。

  拉萨尔派与爱森纳赫派在走向合并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合并的指导思想及合并纲领的理论阐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十分清楚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潮对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干扰和对工人运动的危害。为此,他们一再告诫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袖们,成熟的理论和统一的思想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基础,这是两派合并的基础,它比组织上的合并更重要。但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却热衷于组织上的合并,竟然接受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代表把拉萨尔观点纳入合并纲领的要求。1875年2月,两派在哥达召开合并预备会议,拟定了合并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于1875年3月公开发表在各自的机关报上。

  《德国工人党纲领》充满了拉萨尔主义的观点,表明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为了实现组织上的合并在原则问题上对拉萨尔派作了重大让步。爱森纳赫派其他领导人倍倍尔和白拉克等人对此表示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极为愤怒。马克思指出,这一纲领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恩格斯认为,这一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应当加以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决不能降低党的理论水平,用原则来做交易。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在1875年4-5月间抱病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随信寄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白拉克等人。马克思的《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和连同他给白拉克的信,后来被统称为《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全面深刻批判拉萨尔主义,捍卫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次明确地揭示并具体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全面深刻地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同时对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国家制度等都作了系统阐释,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有得到资本家的雇佣才能进行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因此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还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针对“公平分配劳动所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力”等拉萨尔主义信条,马克思指出,“公平”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都认可的“公平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将利润、工资看作是“公平的”分配,而这些对工人阶级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分配,因为资本家占有的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既然“公平的分配”是不存在的,那么“平等的权力”也就难以得到维护。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所谓“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只能是一种空洞的幻想。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要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阐述未来新社会的分配方式时,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揭示并具体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设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性特征。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在经济、道德和精神上都还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所以消费品分配只能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强调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对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的谬论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实践中的危害,揭露拉萨尔诬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不过是为了粉饰他同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这些敌人结成的反资产阶级联盟”,并强调无产阶级与民主派小资产阶级、农民等中间阶级结成同盟军的重要性。马克思还批判了拉萨尔派用狭隘民族主义对待工人运动、无视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的错误态度,指出没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就没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第三,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把资本主义的工资现象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即“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指出,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是“真正令人气愤的退步”。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使用劳动力的过程才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他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来。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那个超过工资的更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不在于工人人口太多,而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而以反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依据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归因于人口的自然繁殖,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说成是“自然规律”,则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作用。因为,按照拉萨尔的逻辑,既然工资规律不是社会规律而是自然规律,那无产阶级就不必进行革命,搞经济斗争也是毫无意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次,也还废除不了这个规律。”

  第四,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观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立了一些消费和信贷合作社,通过这些合作社相互接济,减轻中间剥削,有助于改善工人一些生活。这种合作社是有意义的,它表明工人在“力争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但是,这种合作社的价值是有限的,不可能从中产生社会主义。当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仍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时,工人创建的小规模的合作社,不是被资本主义大企业所吞没,就是蜕变为资本主义企业。依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的道路并不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途径,而是历史的陈货,是拉萨尔从法国天主教社会主义首领毕舍那里剽窃来的,是要把工人运动“从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拉萨尔派将“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作为改造社会的万灵药方,沉迷于改良主义幻想,实质是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强调,只有通过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彻底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

  第五,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把“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通篇不谈无产阶级专政和未来国家制度的严重错误,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因为,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不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是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发产生出来。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并运用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才能建立起来。实行经济上的彻底改造,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革命转变过程,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指南

  ●对于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不断提高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绝不容许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化等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实

  《哥达纲领批判》彻底清算了拉萨尔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的基础,是各国共产党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克服各种机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虽然距今已经过去130年了,但是它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仍然要以其为科学指南。

  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时,《哥达纲领批判》指出,“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深刻启示我们,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制度自信,但是,当前在诸多机制层面也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必须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尤其是坚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这个框架内,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在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时,《哥达纲领批判》深刻阐明了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这一科学原理。这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绝不容许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化等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实,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