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境外研发中心有补贴 为何仅一家企业申请?

http://www.scol.com.cn(2020-12-14 9:40:22)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熊筱伟
作者:熊筱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川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情况调查

  “没错,只有一家企业申请。”经过仔细查阅,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向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确认了这件事。

  对一项现金补贴政策来说,这个结果令人费解:该区今年出台《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规定,对相关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给予每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支持。但到申报期截止,只有一家企业提出了申请。

  上述负责人认为,政策“遇冷”,有今年开放申请时间仅约1个月等客观原因,但也反映出企业在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方面不够活跃的现状。

  不仅在成都高新区,不仅是建境外研发中心。记者在随后调查中发现,不管是哪种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方式,四川企业普遍存在不够活跃的现象。为什么会如此?记者采访了省内30家企业及相关专家,寻找答案。

  现状:省外专利入川,境外专利占比仅约1%

  企业如何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孙彦普介绍,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布局研发中心,开展实质性的项目合作;二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国际创新资源和成果,包括海外并购、知识产权转让等;三是在海外建立孵化器、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进行孵化,再将孵化成果引入国内转化。

  这方面四川情况究竟如何?省内目前没有公开官方统计材料。记者多方搜集整理情况如下——

  围绕“合作研发”,截至目前,全省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个,其中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只有1个;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近5年四川获科技部立项支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0余项,“其中企业(主导)的项目占比很少,基本都是由高校院所主导。”

  围绕“直接购买”,根据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通过专利转让引入四川的境外专利技术仅108个,平均一年约22个。而根据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查询数据,去年省外创新主体向四川转让专利逾1900个——这意味着其中境外专利占比仅约1%。

  围绕“在川转化”,目前我省与以色列共建有中国(四川)-以色列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建成5年来,促成的合作项目“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这位平台负责人特别提到一个近期案例:以色列曾有一项电磁脉冲焊接新技术希望在川产业化,该技术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相关费用约需 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负责人领着以色列人在四川跑了一大圈,“没一家愿意掏钱”,最终技术在重庆落地转化。凭借该技术,今年相关公司中标中国商飞500万元某项目。

  追因:三分之一受访企业有需求,但囿于资金等原因没行动

  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四川企业为啥“不积极”?记者辗转联系到尚未开展相关实践的17家在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

  其中约三分之二(11家)的企业给出的理由集中在一点:没需求。

  多位企业家表示,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更多是为解决原创性问题。“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创新型研发也有一些,但主要是‘跟跑’。”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邹芝军坦言,目前还看不到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必要性。

  四川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光宪认为这并不奇怪,“这种现状和我们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有关。不光是四川,全国大多数地方都存在类似情况。”记者查阅了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其调查显示全国95.7%的企业没有海外研发业务。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探讨“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不能游离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前提之外。就目前而言,我省工业结构相对传统,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不高,“比如酒、饮料、茶、食品制造业等,对研发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是大批川企在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方面积极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剩下约三分之一(6家)企业表示有需求,但受制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行动。

  谈到最多的,是企业规模小、负担不起。成都中科慧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智能仪表等研发生产。董事长何宁坦言,公司在应用端技术相对领先,但在计量设备精度方面和国外差距明显,“我们也想过到国外设研发中心,但一问,德国工程师人均年薪25万到30万欧元,想了下还是算了。”他表示,公司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成本。

  难道只有大企业利用得起国际创新资源?记者查阅公开调研报告并采访13家有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川企后,发现这其中存在认知误区——

  并非大企业有“特权”,其实里面小企业也不少。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江苏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的创新探索》透露,“(建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往往都处于发展的成长期,规模并不大,经营时间也不长,且以民营居多。”成都雅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莫洪表示,公司年营收约5000万元,目前和美日企业在开展微生物药物联合研发;成都维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年营收数千万元,在日本建有研发中心。

  利用成本不一定高。多位受访企业家谈到,成本高低与利用方式和水平有关。通威股份设施渔业工程研究所所长梁勤朗介绍,公司和越南胡志明大学围绕水产养殖开展联合研发,公司给予外方专家科研经费等一共不足10万元,“对方更看重的是研发成果共享。”由此带来产值却达数千万元。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铮贤表示,公司花了约2000万元从美国购得多个射频芯片设计核心专利,“这让公司能更快速切入无线芯片赛道,至少节省二三年时间和数千万元研发经费。”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少企业家表示对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有各种担心。情况究竟如何?上述13家受访川企中,有3家反映遭遇了境外审批流程变长、监管更严等情况,其分别从事软件、芯片和创新药研发行业。其他企业则表示未发现有特别变化。《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12.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表示遇到专利技术引进难的问题,比例高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

  此外,多位专家谈到部分川企负责人的认识问题,包括“缺乏相关意识”“不习惯为IP(知识产权)付费”等。“一些企业家根本不晓得他所在领域国际上有哪些新成果。其实通过知识产权中介完全可以付费检索,但企业家一听要花钱就不干了。”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合伙人许泽伟表示。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