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构筑成渝生态大环境核心纽带

http://www.scol.com.cn(2020-12-14 9:41:08)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毅
作者:张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龙泉山脉,是长江一级支流沱江与岷江的分水岭,南北向绵延200多公里,纵贯德阳、成都、眉山,属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域。高标准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大环境的核心纽带,也是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成渝森林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抓手。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总体要求,着眼突破盆地限制,启动了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森林公园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南北绵延90公里,一山连两翼,如一道脊梁,肩负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与重庆相向发展的重大使命,助推成都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着眼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保护修复、高水平有序建设,不断增强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对外交往六大功能,通过增绿增景、减人减房、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四大策略,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绿心、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市民游客喜爱的生态乐园。

  分区管控,差异化保护生态资源。规划先期开展多要素地质调查工作,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生物多样性等因素评估生态敏感性,在查实摸清21大类101项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划定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游憩区,对公园控制边界、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生态红线等作出具体限制性规定,划定公园“三区三线”(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游憩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编制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确保公园开发强度控制在15%以下,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85%以上。

  增绿增景,提升龙泉山生态价值与景观特质。基于分区特征及植被现状,制定差异化的生态修复措施。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憩区分别通过构建原生生态系统、培育都市休闲农业和打造主题公园景观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以生态视野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通过大规模乡土树种造林、产业型生态增绿、陡坡耕地复绿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增绿增景11万亩。从北到南、分段分层展现特色森林景观,彰显“远观有势、近览有质”的森林公园景观特质。

  减人减房,实现“人房下山,生态上山”。充分考虑龙泉山生态环境容量和成都“两翼”城区产业承载人口能力,注重与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规划在保留必要的护林保育人员及农林产业人员的基础上,分级引导位于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及地灾隐患区域的山区居民下山进城进镇,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同时对腾挪用地实施退耕还林,恢复生态功能。

  筑基提质,构建绿色支撑系统。规划对外形成高效、低干扰的过境通勤交通体系,联系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区。内部充分利用既有村道,规划“一轴两环、三廊七径”的三级森林绿道,形成核心保护区以自然步径为主,其他区域以电动车为补充的低碳、轻介入慢行游览方式。

  产城融合,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坚持“公园+”理念,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构建高品质生活、消费和商业场景。布局与管控要求相匹配的林业经济、生态农业、健康休闲和文化旅游产业。核心保护区以森林复绿增景与生态修复为基础,涵养水土,锚固生态本底;缓冲区以现状农业为基础,构建“1+6+N”的生态农业体系;游憩区依托周边城市功能板块,布局打造10处“特色小镇+游憩公园”的游憩单元,以特色小镇和特色村落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山连两翼”健康休闲、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集群。(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