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通报请别再使用“某某某”

http://www.scol.com.cn(2020-12-21 14:21: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元鹏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据《四川日报》报道:您觉得办业务方便吗?工作人员是一次性告知需准备哪些材料吗?他们的态度如何?”12月14日,驻四川达州市达川区政府办纪检监察组在行政审批局向群众了解情况。连日来,达川区掀起“三树三创”干部作风大整顿暨优化服务环境专项活动热潮,用身边人的“微违纪”案例警示教育干部,增强作风整顿实效,用“点名道姓”式曝光作风问题,促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

  四川达州区发布的“作风通报”是十分严厉的,里面涉及的单位不再是“某某某”,里面涉及的人员也不再是“某某某”,而是“指名道姓”,是哪家单位什么科室的什么岗位什么人员都写得清清楚楚。“指名道姓”式样的通报,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再也没有了侥幸心理。“丢丢人”促进了“快整改”。

  作风通报是一种管理的不错方式。有关单位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基层单位进行明察暗访,会将发现的问题“昭告天下”。然而,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作风通报里经常使用的是“某某单位”和“某某人员”。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是这样的:检查中,发现“一家单位”;检查中,发现“职工张某”;检查中,仍有“少数干部”;检查中,某单位的“窗口人员”。即便,有的作风通报“严厉一点”,也只是具体到单位,具体到科室,而一涉及到“某个人员”,大多会使用“张某”“李某”“王某”这样的表述。

  这种“留点情面”“留点颜面”的做法,会让作风通报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这些单位和人员也受到了处罚,可是“谁被处罚了”却只能让大家因为“某某某”而去“猜猜猜”。

  严肃的作风通报,变成了“指桑骂槐”。固然,“指桑骂槐”也能发挥警示作用,但是力度还是不够的。作风通报是红头文件,既然是红头文件就应该严肃起来,不能变成“猜谜语大赛”。笔者一位朋友就曾经给我说过这样的事情。他在一家单位办事大厅工作,办事大厅工作人员中,有4个“姓张的”,一次上级作风通报使用的是“工作人员张某”,作风通报张贴在了他们单位的办事大厅里,以至于一些其他科室的同事和前来办事的群众,把他当作了“通报里的姓张的”。

  作风通报,就是需要“指名道姓”,检查监督部门不能有“老好人想法”,作风通报的作用在于最大程度起到警示作用,只有是“指名道姓”的“实话实说”才能真正发挥,更好发挥警示作用,让“存在问题的人”因为有了“丢人的感觉”而不敢“再有下次”,而对于“没有问题的人”来说,也能因为“不想被指名道姓”而加强自身工作,服务好群众。

  作风通报,要多些“指名道姓”少些“指桑骂槐”,别再使用那些“某某某”字眼了。加强作风建设,需要用“指名道姓”的作风通报倒逼主动作为,真心作为,实在作为。少些“留情面”才能让工作“有颜面”。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