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社交恐惧症需要“以我为主”

http://www.scol.com.cn(2020-12-22 8:28:3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堂吉伟德
作者: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本报联合中国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发起调研,就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分析。调研针对探探平台18至35岁的用户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社交恐惧症并非新近出现的社会现象,作为公共话题时常被提及,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患者在社交场合与社交操作中出现过分的焦虑、害怕,有一种不能胜任、困惑、尴尬和羞辱的感觉,甚至出现回避行为,严重时可出惊恐发作。不过,标签化和泛化的社交恐惧症,并非生理疾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还有一些自嘲的因素在里面,大多表现出不愿、不想和不能三个层面,“悬浮感”的社交环境,降低了社交的意愿度和成功率。

  社交恐惧是一种社会现象,亟待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社交恐惧的产生因素在于社会环境,一方面社交的标签化可以看出是年轻人的个性化体现,以及对“社交泛化”的“反制”。但这种认知与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对正常社交和社交正常化形成了挑战;无论是个人的行为主动性还是自觉性,都会对群体社交的规范人合理化开展形成影响。社交的规则若没有被遵守,则社交的基础就会被极大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互信,在工具性的使用上也会更加功利。

  另一方面,社交技巧学习不足、经验不够、缺乏社交自信,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一度过来,关于群体社交恐惧产生的原因,有人归咎于移动互联的产生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刷手机改变了每个人行为习惯,也给社交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还有人认为,决定我们生活状态走向的并不是智能手机等高科技工具,而是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态度。互联网和智能化工具的使用扩大交流的范围,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但也让社会变得更加浮躁,人与人相处显得更加功利甚至势利。

  如此结果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在不断下降,也让社交技巧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某种意义讲,社交恐惧症多属社会风气演变所带来的交流障碍,工具性的社交技巧固然有利于提高社交的成功率,根本原因还在于“为什么社交”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由此带来了“如何社交”的行为变异。因为前者解决的思想导向,而后者则决定着行为方式,两者之间是“道”“术”之别,强调社交技巧和技能并不为过,但以信任为基础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才能实现最有效的交际。

  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的日常化普及与庸常使用,“话术软件”等工具性使用则大行其道。替代化的结果则是,说话等基本功能的退化让人无法充满自信,PUA、话术软件里的油腻套路导致人际间信任度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缺乏真诚的沟流与交流,源于灵魂的思想碰撞,则社交恐惧就在所难免。我们所具备的工具手段越来越丰富,也让交际的场景变得更加多元而快捷。工具化的手段让目的变味,也让手段失去了正当性和合理性。

  当人以社会人的角色去面对和处理交际,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和影响,需要通过环境的优化来改善交际的氛围,更需要每个人基于现实状况,从自身和现在做起,才能走出“囚徒困境”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地悲剧”。而要做得这一点,就必须做到真诚大于技术,目的性优于技术性,多一些彼此的信任而少一点功利,一个人只有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真心境和真性情,才可能被逐步认可和接受,网络依赖、话术利用才不会让社交成为一种恐惧。(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